最近全球企业的财务大佬们都在忙着敲定明年的预算方案,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大而美法案》突然横空出世,成了打乱不少人计划的“变数”。
有人把它当成天降馅饼,忙着提前加码投资;有人却把它当空气,照样按自己的节奏布局。
这法案到底是企业的救命稻草,还是徒有其表的噱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这法案的核心玩法其实挺简单,企业买软件、建厂房、添设备这些易损耗的资产,还有搞研发花的钱,报税的时候能全额直接抵扣,不用像以前那样分好几年慢慢摊。
这对企业来说诱惑力真不小,毕竟投资当年就能少交税,现金流一下就宽松了不少。
美国政府的想法也很直接,就是想靠这招刺激本土企业多投资,把经济拉一把。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波刺激背后的代价可不小。
国会联合税收委员会算过一笔账,未来10年光是“额外折旧”这一项,国税局就要少收3630亿美元的税,研发支出抵扣还得再少1410亿美元。
如此看来,短期投资是可能被盘活了,但长期的财政赤字压力怕是要直线上升,这波操作的性价比到底高不高,争议一直没停过。
美国本土企业大多对这政策举双手赞成,不少人已经开始调整投资计划了。
电信公司Lumen正往人工智能业务转型,他们的CFO克里斯直言,这政策对投数据中心、网络基础设施的企业来说太关键了。
他还透露出,有了这政策加持,公司能更快实现业务目标,2026年的业绩指引会明显体现出这一影响。
不同行业的企业也都算出了自己的“收益账”,天然气处理运输商Oneok预计未来5年能节税超15亿美元。
AT&T刚收购了Lumen的消费者光纤业务,打算用节税的钱补充养老金;条形码扫描仪制造商ZebraTechnologies则能靠研发抵扣减少5000万到6000万美元的现金税负。
就连区域性银行亨廷顿银行都沾了光,他们的CFO扎克说,法案通过后第三季度设备和资产融资的借贷活动明显变多了,这波影响还会持续。
讲完了本土企业的热闹景象,咱们再把目光转向海外,那些跨国巨头们的反应可就大不一样了。
对他们来说,这美国的税收政策吸引力实在有限,核心战略根本不会被这点小利益动摇。
英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的CFO阿拉达娜就直言,这政策也就“稍微有点积极意义”,想左右公司的战略根本不可能。
在他们眼里,产品需求和监管政策才是真正的核心考量。
有意思的是,阿斯利康之前因为特朗普政府施压下调过部分药品价格,现在还在弗吉尼亚州砸45亿美元建生产基地,这是他们美国500亿美元投资计划的一部分,同时还在筹备纽约上市。
本来想琢磨琢磨他们是不是偷偷蹭了政策红利,后来发现人家的布局早就定好了,政策顶多算个意外之喜。
荷兰啤酒巨头喜力对这政策更是冷淡,他们的CFO哈罗德解释,啤酒厂这种项目投资周期太长,能用上五六十年,决策得看长远。
再加上喜力美国的客户主要在东西海岸,出口比本土生产更划算,没摸清消费者需求、政策和关税的稳定情况前,绝不会轻易做重大投资。
很显然,在喜力眼里,短期的税收优惠根本抵不上长期的市场稳定。
喜力最近日子其实不好过,第三季度欧洲和美洲市场的啤酒销量下滑,全年业绩预期也下调了,营业利润增速可能要落到预测区间的下限。
无奈之下,2021年上任的哈罗德只能靠提升效率、削减成本和技术投资来突围。
通胀加上经济不确定性,整个啤酒行业都在承压,喜力的处境并不算乐观。
面对行业压力和消费者的新变化,喜力走出了一条和其他企业不一样的路。
哈罗德发现,啤酒虽然还占着酒精消费支出的大头,但消费者的需求早就变了。
发达市场的Z世代喝酒比上一代少了不少,好在新兴市场的Z世代消费习惯没变化,而且意大利、西班牙这些南欧国家的消费者开始从葡萄酒转向低度啤酒,这都是新的增长机会。
更棘手的是消费者的矛盾需求,既对价格敏感,又追求高端化。
哈罗德的应对办法是“双向发力”,欧洲啤酒价格在疫情后涨了不少,现在这波涨价潮已经结束,接下来要避免定价超通胀,让消费者能负担得起。
这个平衡可不好把握,既要保住利润又不流失客户,喜力得下不少功夫。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他提出的“无资本支出增长”理念,以前喜力总想着“为了增长砸钱搞基建”,有时候在酒厂网络上花的钱比品牌建设还多。
现在他们转了方向,优先投资品牌,通过提高酒厂效率、减少损耗、加快生产线速度来释放资本。
这些省下来的钱,一部分能用来做并购,另一部分还能加码品牌建设,可谓一举两得。
为了应对股价波动,哈罗德还推出了三重措施,清理巴西亏损软饮这类不赚钱的业务;前期基础投资的高峰已经过去,效率提升后能带来更好的回报。
响应投资者的诉求,减少资本占用,通过并购或回购把更多资本返还给投资者,全力提升投资回报率和现金流。
并非明智之举,喜力这套组合拳打下来,确实让人看到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决心。
不光传统行业,AI领域对政策和市场的看法也很有看点。
OpenAI的CFO萨拉最近就表示,大家对人工智能的热情还不够,投资者太关注潜在泡沫,反而忽视了它的实际应用价值。
毫无疑问,对AI企业来说,虽然研发支出能享受法案的抵扣政策,但行业发展的核心还是技术落地和市场需求,税收优惠顶多算是锦上添花。
《大而美法案》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同企业的战略选择。
美国本土企业抓住机会蹭红利,跨国企业坚守自身战略不为所动,喜力则在逆境中走出了独特的破局之路。
这法案到底能给美国经济带来多大助力,还得看长期效果,毕竟短期的投资狂欢容易,持续的增长才是真本事。
对企业来说,不管政策如何变化,找准自身定位、适应市场需求才是长久之计,毕竟靠政策红利只能走一时,靠核心竞争力才能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