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吴其伦
在近日举行的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提出,对市值超万亿美元的技术领先企业如英伟达、苹果、谷歌、微软等征收高达90%的“暴利税”,并将所得用于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此言一出,舆论哗然。从表面看,这是一项旨在调节财富分配、回应社会关切的“为民请命”之举;但若深入剖析其逻辑内核与现实影响,则不难发现,这一建议虽具话题性,却严重背离了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一旦付诸实践,恐将对全球科技生态造成深远负面影响。
首先需要厘清的是,“技术领先”不等于“市场垄断”。刘强东口中的“技术垄断企业”,实则是通过长期高强度研发投入和持续迭代创新,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行业引领者。以英伟达为例,其在GPU和AI芯片领域的领先地位,并非源于行政壁垒或资源独占,而是建立在数十年对并行计算、深度学习架构不断突破的基础之上。苹果之所以能在高端消费电子市场保持强劲竞争力,靠的是软硬件一体化的生态创新,而非简单的市场控制。将这种由创新构筑的竞争优势简单贴上“垄断”标签,不仅模糊了“合法领先”与“非法垄断”的界限,更可能动摇整个社会对创新价值的信心。
其次,高利润的背后是高风险与高投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高科技产业的本质是“高风险、长周期、大投入”。一款先进芯片的研发动辄耗资数十亿美元,一个大模型的训练成本可达上亿元,且多数项目最终难以商业化成功。正是这些少数成功的创新成果所带来的超额回报,才支撑起企业持续投入研发的资金链和动力源。若以“暴利”之名施以重税,实则是抽掉创新的燃料。当企业预期未来收益将被大幅剥夺,其投入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意愿必然下降。长此以往,全球科技演进的步伐或将放缓,最终受损的不仅是企业,更是广大消费者和整个经济社会的技术红利。
更要警惕的是,税收负担终将传导至市场与用户。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税负并不会简单停留在企业账面,而会通过价格机制向产业链下游转移。一旦对科技巨头开征90%的暴利税,企业极有可能通过提高云服务、软件授权、硬件产品等价格来转嫁成本。结果很可能是:企业采购成本上升,创业门槛提高,普通消费者的智能设备和服务支出也同步增加。这与增进民生福祉的初衷南辕北辙。更进一步看,在全球化深度分工的今天,此类政策还可能引发国际间的税收博弈与贸易摩擦,破坏本就脆弱的全球科技合作体系。
还值得深思的是,这类极具冲击力的公共建言,究竟是深思熟虑的政策建议,还是博取关注的舆论策略?作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家,其言论天然带有风向标意义。真正有价值的公共讨论,应基于对产业规律的尊重、对制度成本的权衡以及对长远影响的审慎评估,而非以情绪化表达替代理性思辨。若任由“杀富济贫”式的口号主导舆论,不仅无助于解决真问题,反而可能助长对科技企业的误解与敌意,侵蚀创新所需的宽容环境。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数字经济带来的新挑战。如何防止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如何让技术进步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社会?这些问题亟需制度回应。但解决之道,绝不是简单地对头部企业“割韭菜”,更不应将“反垄断”异化为“反成功”。正确的方向应是完善反垄断执法、强化数据治理、促进公平竞争,同时加大对基础科研、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让更多企业有机会走上技术自立之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对待走在世界前列的科技企业,我们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道德审判,而是理性包容的成长土壤。唯有如此,才能激励更多人勇闯“无人区”,让中国在全球科技版图中赢得更大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