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写变量的何帆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迷茫:
学过 “市场经济靠看不见的手”,却还是搞不懂 “为什么努力拼不过时代红利”;刷到 AI 替代工作的新闻,既焦虑又不知道该怎么应对;甚至看着 “大局观” 三个字会疑惑:就算我看懂了经济趋势,真的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吗?
《大局观》、《变量》作者、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何帆,在其全新修订著作《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中,直面核心疑问 “看懂了大局观,就能成为人生赢家吗?”。这本旨在帮助读者用经济学思维拆解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赢法”的著作,希望成为你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书。
何帆 / 著
在本书诸多直面当下热点的话题中,我们对这个话题尤为感兴趣:全球化退潮了吗?中国企业出海,普通人有什么机会?
本文摘自全球化起落之企业出海:中国企业该怎么做全球布局。
中国企业该怎么做全球布局
过去的国际分工格局是中国的劳动力从内陆来到沿海地区,和来自国外的资本、技术汇合,生产出口导向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未来,这一模式将发生变化,出现新的“大分流”。一部分国内的资本和技术将转移到内陆地区,和当地的劳动力相结合。另一部分国内的资本和技术将远赴海外,寻找与中国的生产能力相匹配的制造业工人。这种新的变化将深刻改变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格局。
把中国经济理解成一种迷你版的全球经济
这几年,我们目睹了全球化退潮。但是,企业出海成了热门话题。为什么在全球化的黄金时代,中国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相对宽松,没有多少企业走出去,如今,全球市场变得更为复杂、更难进入,反而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跨出国门呢?它们到底能不能在海外市场找到发展机会?这场出海浪又会给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我们先回顾一下过去的全球化格局,再看看未来可能出现的新趋势。
在之前的全球化格局中,角色分工很明确--资本在国外,需求在国外,技术也是国外的,只有劳动力在中国国内,主要集中在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理论上说,这个配置只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劳动力直接走出去,就像百余年前华工去美国修铁路一样。但现在这个办法行不通了,因为全球对移民的限制越来越严苛。剩下的唯一一个选择,就是把国外的资本引到中国沿海地区,内陆的劳动力再到沿海打工。
这批工人从家乡到大城市大多经过了长途跋涉。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沿海城市待不久,家里有老人和孩子,还有土地。他们付出的成本不低,所以工作赚钱的意愿更强烈。这和从当地招工不一样。如果是当地工人,他们可以进工厂拧螺丝,也可以去摆个小摊,什么都不想干了,回家歇一歇也是可以的,所以当地工人进工厂打工的意愿没有那么强烈。中国的企业到了东南亚,比如泰国、越南,会发现当地工人比较松弛,而从老挝或柬埔寨过来的移民工人,在劳动技能、工作节奏等方面与中国国内的工人更为相近,这是一个道理。
这样的生产布局又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深远影响。可以用个简单的全球经济模型来理解中国经济,叫“菲律宾模式”。菲律宾有大量人口在海外打工,从事各种服务业工作,有的当保姆,有的当护工,有的当教师,有的当歌手。他们挣了钱就汇回国内,所以,菲律宾就有大量的侨汇收人。出去打工的人多,汇回来的钱多,菲律宾的国内经济就越来越繁荣。
中国的各个地区之间有着日益紧密的经济往来。很少有人一辈子只待在一个地方。很多人会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但老家还有家人,挣的钱要汇回去。于是,在内陆地区出现了不少消费型的城市。当地没有什么大企业,收入水平也不高,但在街上转转,你会发现当地的物价并不低。这么高的物价,这么低的收人,也没有挡住当地人消费,人家该吃吃,该喝喝,滋润得很。
如果把中国经济理解成一种迷你版的全球经济,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内陆地区会有这些消费型的城市。这些城市有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他们会把钱寄回来,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支援亲友。大城市的房价太贵,务工人员买不起,他们中不少人就在家乡的县城里买房。于是,县城就更繁荣了。正是由于这样的人口流动,沿海城市和内陆小镇都有了更多的活力。
但未来呢?全球化的格局正在悄然变化。未来,资本、需求、技术和劳动力,都不再局限于“国外”或“国内”,而是双向流动,甚至多方结合。这就出现了两条分流路径,一条是内需驱动的国内循环,另一条是出海驱动的全球循环。
内需驱动的国内循环
我们先来看第一条分流,内需驱动的国内循环。也就是说国内的资本、国内的技术和国内的劳动力结合起来,生产出产品和服务,满足国内的需求。
有人会质疑:光靠国内市场这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需求能撑起来吗?这其实是个误解。打个比方,虽然全球市场的需求是增长的,但人类还没到火星做生意啊,地球本身也是一个“封闭系统”。所以,关键不在于出口到哪儿,而在于有没有一个足够大的市场、程度足够高的专业化分工。中国的基本政策就是要统一大市场。事实上,这个潜力还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
这种内需驱动的趋势还会带来一个结果:劳动力的回流。也就是说,那些在沿海地区打工的务工人员,如果家乡的工厂也能提供不错的收入,他们就会选择回到离家更近的地方工作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这对沿海城市,特别是依赖外向型制造业的中小城市,是个不小的挑战。这几年,学者们一直在关注收缩城市,他们发现,一些对外向型经济依赖程度较高的城市,比如东莞和义乌,都出现了收缩。沿海省份中位置相对偏的城市,比如广东的梅州、韶关和河源,出现了人口负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汕头出现了GDP负增长。山东是沿海省份,但人口呈现净流出。宁夏在内陆,人口却是净流入。可见,以后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会出现很大的变化。
出海驱动的全球循环
除了向内的这股分流,还有一条向外的分流,即出海驱动的全球循环。这其实就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企业出海趋势。未来,标签上写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可能会减少,但全球制造的“中国浓度”会提高。
这个趋势背后的影响因素很可能不只是企业想要规避关税战风险的短期考虑,而是着眼于未来的通盘考虑、长远谋划。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要想清楚出海之后,要和哪一种海外的生产要素更紧密地合作。
首先,肯定不是土地。不管走到中国哪一个地方,硬件条件都差不多,该有的全都有。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什么都准备好了:平整的土地,通水通电的厂房,修好的道路。这叫“筑巢引风”。到国外就不是这样了。当地政府可能既没经验也没动力。所以花钱买的地虽然便宜,但周边可能什么都没有:工厂建好了,没水、没电,路也不通。就算园区里设施跟得上,园区外的交通和物流可能还是个大问题。货运不到码头,离机场太远,光是这点就够让人头疼了。而且,外来投资一多,地价立马飙升,之前的“便宜”优势也就没了。
再说资本。资本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生产要素,哪里有利可图,它就往哪里跑,周游世界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这也意味着,如果你是为了获得国外的资金支持,那其实没有必要特地跑到国外。只要你干得好,自然会有资本找上门来。
那最需要关注的生产要素是什么?有远见的中国企业应该想办法找到能够和中国的生产能力更好地匹配起来的海外劳动力,以此解决国内制造业工人日益短缺的问题。
这背后有个大的宏观背景。放眼未来,中国制造业即将遇到一个巨大挑战,就是熟练的制造业工人将日益短缺。这不仅是因为生育率下降,未来的年轻人会更少,而且是因为整个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变了,服务业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更多,年轻人可能不想进工厂。他们不喜欢工厂里单调乏味的工作。那能不能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工作条件呢?当然能。但是,这只能延缓,并不能阻止制造业工人短缺的趋势。那能不能加快生产自动化改造,用机器替代劳动?当然也能,而且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进步快得很,但不是所有的行业都能实现生产自动化,所以,劳动力短缺依然是个大问题。有远见的中国企业必须考虑,该去哪里找到一批新的产业工人。
不过,说到海外的工人,不少出海的中国企业家都会说,哪儿的工人也不如中国工人。
如今,中国工人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勤奋、最有纪律性、水平最高的。但别忘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第一批海外投资者来到中国,他们对中国工人的印象是这些人太懒了。他们的观察是对的。那时的工人习惯了手捧铁饭碗,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农民工。一个刚刚从地里出来的农民,一转身就变成工厂里的工人,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后面发生的事情我们就非常熟悉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们终于找到了一种和中国的劳动力匹配的生产方式。国外投资者的资本来到中国的沿海地区,中国内陆的大量劳动力也来到沿海地区,资本和劳动力在这里会师,沿海地区涌现出大批出口企业,为海外市场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并带动了中国制造业的提升。这不就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核心秘密吗?
从这段经历,我们能悟出一个道理:去掉刻板印象,就能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方发现当地人的长处和优点。如果激励机制对头,就能唤醒人们对改变命运的信心,每个人都会有工作积极性。
我们来看两个来自一线的观察。先说印度女工。印度工厂里,女工的比例正在快速上升,比如富士康印度工厂,女性比例甚至高达 90%,其中有20%的女工是大学毕业,受过高等教育。别小看这些女工,在印度清奈,她们完成手机安装的接线速度一点不比中国深圳、东莞、昆山的工人慢。同样是操作切换,中国工人需要三步:放下镊子,整理,再拿起镊子。而印度女工能够巧妙地将镊子夹在手指间,省去了两个动作。这种小细节累积起来,效率就提升了。
再说说墨西哥的工人。一提到墨西哥,很多人都说,那里的人太懒了。可是,一位到墨西哥投资的中国企业家说,墨西哥工人看似嘻嘻哈哈、大大咧咧,其实干起活来毫不含糊。最热的时候,墨西哥工厂里气温能达到40 摄氏度,但所有的工人都在车间里大汗淋漓地干活,而且不管机器有多脏,都直接上手去做。他们也有苦中作乐的方法。他们在车间里大声放音乐一边工作一边哼歌。还有一位中国企业家说,如果让这些墨西哥工人把螺丝拧三圈半,他们一定会拧三圈半,不会拧三圈或者四圈。他们可能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但要说一线操作员工的交付,那是没有问题的。
找到和当地劳动力匹配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才能让出海企业在当地真正落地生根。当地的就业机会多了,经济就更繁荣,社会就更稳定,中国企业的投资环境才能进一步改善,中国企业的形象和地位才能大大提升。
写变量的何帆——————————————————
何帆《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的核心观点,是通过“海拔三千米经济学”的视角,以经济学思维方法拆解现实问题,帮助读者培养批判性思维,理解世界运转逻辑,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对:“人是理性的吗”、“到底是经济人还是政治人”、“政府与市场”、“创新的来源”、“全球化起落”、“收入不平等”、“人口变量”等既宏大又落地的话题感兴趣,请给我们留言,分享你的想法或困惑,你将有机会获赠这本何帆老师全新修订著作《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
写变量的何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