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要求所有含有0.1%以上中国稀土成分的海外产品,在转口之前必须获得中国的许可。同时,这项新规还对用于军事目的的稀土出口进行了严格限制。这一政策迅速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
仅仅三天后的10月12日,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公开演讲中对中国发出严厉警告,要求中国要么撤销这一新的稀土管制,要么美国将动用所有手段进行反制。外界普遍认为,彭斯如此强硬的言辞,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对于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的措手不及和深深的焦虑。
美国政府的这种强硬态度,实际上暴露了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脆弱性。观察家们很容易看出,美国的激烈反应正是因为中方的稀土管制措施真正打到了美国的痛处。
事实也的确如此。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精准地触及了美国高科技和国防工业的“命脉”。
1、美国:放狠话没技术
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非常高,特别是在国防领域。美国的153种主战装备中,有87%都需要依赖中国的稀土才能生产。例如,美国的F-35隐形战斗机,每架就需要近半吨的稀土化合物,而“爱国者”反导系统和“战斧”巡航导弹的制导系统,没有稀土根本无法运转。
中国商务部发布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规,涵盖了中重稀土、锂电池材料、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等关键领域,这些都是美国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为什么中国能够精准打击美国的痛点呢?首先,中国拥有全球约48%的稀土储量,且每年开采量占全球的69%。最重要的是,中国在稀土冶炼分离方面的技术占据全球的92.3%。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甚至高达70%。
此次中国的“0.1%成分门槛”政策明确表示,只要一个产品中包含超过0.1%的中国稀土成分,就需要获得中国的出口许可。这意味着,美国曾试图通过第三方绕过中国的稀土管制的道路,被彻底堵死。
那美国为什么不直接通过自己的技术来冶炼稀土呢?美国国内确实有稀土矿藏,最著名的是位于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区,年产2万吨稀土矿石。然而,美国的稀土冶炼分离技术并不成熟,绝大部分从这个矿区开采出的矿石,必须送到中国进行加工。
2、中国:五十年磨一剑
稀土的冶炼分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需要超过200项工序。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就已经在徐光宪院士的带领下,采用“串级萃取理论”,成功提高了稀土分离的效率,并大幅降低了成本。这项技术积累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复制。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的报告,美国的稀土储量为1300万吨,约占全球的9%,而加州的芒廷帕斯矿每年产量3.2万吨,理论上足以满足美国70%的轻稀土需求。但问题是,美国缺少关键的冶炼分离技术。
尽管美国的MP Materials公司已经获得美国防部4亿美元的资助,并且致力于提升稀土提纯技术,但目前仍远低于中国的工业标准。美国的稀土矿石最终必须经过中国四川的加工,再返销回美国。
此外,美国的稀土冶炼分离技术还受限于中国的专利保护。中国已经将18个与稀土相关的关键技术列入了出口限制清单,许多重要技术依赖中国的专利授权。
即使MP Materials在德州的新工厂完成建设,其产能也仅相当于中国一天的生产量,远远无法满足美国的需求。而且,该工厂还面临环保审批等多重难题。
美国如果想要建设一座万吨级的稀土冶炼厂,可能需要投资至少5亿美元,而废渣处理成本是中国的6倍。与中国不同,美国没有像“原地浸矿法”那样的低成本绿色开采技术。
3、美国:不可承受之重
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困难,早已成为了专家们的共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专家米洛·麦克布莱恩曾指出:“过去十五年,美国几乎没有做出任何有效的稀土依赖风险应对措施。”如今,面对现实,他们已经意识到,问题已经无法解决,后悔也已经来不及。
当美国副总统彭斯威胁中国,要求撤销稀土管制,或者美国将采取一切手段进行反制时,实际上已经没有更多选择,只能放大话来施压,试图通过言辞吓退对方。然而,中国早已掌握了稀土这张王牌,不仅如此,我们的技术创新和战略定力,决定了这场博弈的走向。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拥有更多的底牌。在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布的公告中,还将超硬材料相关项目列入了出口管制清单。这包括了人造金刚石产业链,这对于半导体和军工产业来说至关重要。
全球95%的金刚石产量来自中国,其中80%来自河南。从上游原料到下游工具,中国对整个产业链实现了全面掌控。相比之下,美国在金刚石生产方面已经三十年没有大规模生产过工业金刚石,几乎一无所有,想从头开始,谈何容易。
因此,美国的威胁和反应,最终只能让自己承担巨大的风险。美国高度依赖中国的稀土资源,如果采取过激手段,反而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的不稳定甚至动荡。这是美国无法承受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