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水潭如愿登陆港交所,先说声祝贺。
毫无意外的,上市之后,也一下就成了中国企业服务SaaS圈的热议话题。大家都在看它的营收、估值、市值。但我觉得更值得学习的,往往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一起来看看,聚水潭有什么值得整个中国企服圈借鉴和学习的。
1、行业选择:聚水潭选择站在风口上做基础设施
聚水潭的成功,首先在于“选对了行业”。
它生在中国电商的黄金时代。在中国电商卖家爆发式增长的年代,订单、库存、发货、财务的管理需求迅速放大。ERP成了刚需——而聚水潭正好在这个窗口期切入。
换句话说,聚水潭不是创造了需求,而是承接了洪流。
它的用户画像清晰:中国电商卖家。这个群体用户量大、集中度高、需求标准化,这让聚水潭能以“产品化+批量化”的方式快速复制。
对于其他中国企服来说,这个逻辑非常值得借鉴:真正能规模化的SaaS,一定要绑定一个结构性增长的行业。
上一个例子,其实是明源云,明源云绑定的是百年不遇的中国房地产,所以人家当时能够做到千亿市值。中国企业服务的千亿市值,我想已经是很多从业者的梦想了。
跟其他相比,聚水潭率先抓住了电商这条增长曲线,这个选择,决定了它的天花板比同行高得多。说句不好听的,聚水潭根本不用看其他行业。
2、定价策略:按单量收费,才是SaaS的灵魂
如果说聚水潭在产品和销售上的成功属于时代的产物,那它在“定价模型”上的设计,是真正的“洞察人性”。
聚水潭早期采用的是按单量计费模式。
什么意思?
不是按年收固定费用,也不是一次性买断,而是——用户的业务量多少,就付多少钱。
这种方式有三大好处:
上手门槛低, 对中小商家更友好,降低决策阻力。
增长绑定客户,客户生意好,ERP单量多,你的收入自然涨。
价值透明,客户愿意为业务增长买单,而不是为“软件许可”买单。
这其实是最符合SaaS精神的做法——真正的与客户共成长、共收益。
相比国内很多企服动辄按年收十几万、甚至卖私有化定制版的做法,聚水潭的策略更健康、更具可复制性。
它把“用户先用起来”放在“公司先收大钱前面”,这在中国企服市场,是稀缺的克制。
3、增长模式:销售铁军 + 渠道打透
聚水潭早期的增长,并不靠所谓的“内容营销”“SEO”“裂变”这些洋气的方式,而是靠最传统也最有效的方式——销售铁军。
当时聚水潭的销售团队几乎就是“扫街部队”。他们盯住一个事实:卖家开店靠ERP是刚需,尤其是多平台、多店铺管理。
于是,聚水潭以地推为主,形成了极强的渗透力。
这套打法看似“重”,但在中国B端市场非常现实:客户分散、教育成本高、信任缺口大,没有人能靠在线广告卖ERP。而用销售铁军硬生生啃出市场,说明一个真相:在中国做SaaS,营销不如销售,品牌不如落地。
真正能跑出来的企服公司,不是流量打爆的,而是渠道打透的。外企验证了一遍,阿里验证了一遍,聚水潭又再次证明了一遍。
4、新的护城河:从ERP到“货盘生态”,打造第二曲线
很多人只看到聚水潭是ERP公司,财报里也在讲其他竞品都在靠低价抢聚水潭的市场。但它真正的护城河,已经不在“系统功能”,而在“货盘生态”。
聚水潭手握8万卖家,整合了大量上游工厂,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代发系统。这些工厂的商品都能进入聚水潭的产品池,下游商家直接一键选品、代发、发货,完成交易闭环。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聚水潭从一个“订单管理工具”, 变成了一个“供应链分发平台”。
它在SaaS之上叠加了业务型增值逻辑,这套玩法,让聚水潭不仅有SaaS收入的确定性,还有平台交易的成长性。
这就是业务型SaaS的“第二曲线”逻辑,当功能红利见顶时,靠生态和数据再造增长空间。
从某种程度上讲,做SaaS一直以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客户数量,但真的足够多的B端垂直客户聚拢的时候,又能对SaaS工具产生更多的附加值。这几年已经没什么人讲羊毛出在猪身上的逻辑了,但真的客户数增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奇点仍然存在。跟模式无关,跟用户数规模相关。
当然了,最后我要承认,聚水潭的这四点,有其行业的特殊性。或者某种程度上可以讲,这是阿里系生态的整体红利,包含了时代红利、行业红利、模式红利。但对苦逼的中国企服SaaS而言,聚水潭的成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以前我写文章说,中国企业服务讲模式和业务价值,不及老外一根手指头,聚水潭其实是打了个样。之前的几家中国企服上市,其实是哀鸿遍野的。所有人都觉得,也就这个样子。聚水潭的故事反而是讲述了另外一片风景,搞企服,苦逼之外,仍然有一丝不小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