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一个挺反常的事儿——中国稀土进口量居然是出口的两倍。
你要是第一次看到这组数据,大概率也会跟我一样懵圈。咱们不是世界稀土霸主吗?怎么还得去别人家“买矿”?
这画面就像你开了一家全国连锁餐馆,结果天天从隔壁小摊上订外卖,怎么看都怪。
说到稀土,得先讲个地缘故事。 咱们进口的稀土,有四分之三来自缅甸。
缅甸那边山多矿多,人工便宜,挖矿成本低,还挨着中国边境,运过来特别方便。
2024年前9个月,中国从缅甸进口3.1万吨稀土氧化物,占全国总量的75%。
这一数据,就相当于全国三碗饭里有两碗是缅甸端上来的。
再看美国,这个“又想脱钩又离不开”的老冤家。
加州有个叫“Mountain Pass”的矿山,是全球除中国外最大的稀土矿。美国人这几年拼命想复活它,2024年也才刚爬到年产4万吨。
可尴尬的是,这矿挖出来的原料,大部分最后还是被中国企业买走,拉回国内深加工。
说白了,美国人种地,中国人做菜。 他们想摆脱中国,可最后还得靠中国把稀土变成能用的材料。
2024年前10个月,美国成了中国第二大稀土原料供应国,占比38%。
那问题就来了: 中国明明稀土储量世界第一,为什么还要进口?
在我看来,理由其实挺朴素——留着自己的矿、加工别人的料。
咱们国内矿山确实多,但也不是取之不尽。 挖矿污染大、成本高,与其把自己的资源挖空,不如“拿别人的矿练自己的技术”。 毕竟,中国现在真正的底牌,不是矿,而是加工能力和完整的产业链。
比如日本、美国、荷兰—— 2024年这三国加起来,买走了咱们稀土出口总量的近三分之二。 出口的可不是原料,而是永磁材料、催化剂、高端合金这些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高得多。
所以看似进口多,其实赚得更多。
顺带提一句澳大利亚。 那边的Mount Weld矿山储量惊人,能产2.5万吨稀土氧化物,但整体产量只占全球8%。 这就像抱着金山睡觉,还没完全醒。
原因无非两个:开采受限、技术欠缺。 他们资源多,但产业链短;而中国资源多,链条更长——上游采矿、中游分离、下游制品,一个环节都不落。
“稀土这事儿,本质不是矿的竞争,而是链的竞争。”
美国挖矿却没法炼,澳大利亚有矿不懂卖,缅甸能挖但不会加工。 而中国?不仅能挖,还能炼,还能造出终端产品。 这就像打游戏,你不仅有装备,还懂升级路线。
这盘棋,别人想下也得看你脸色。
有人说咱们对进口依赖太高,听着有点心慌。 但你仔细一想,现在的全球产业链,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美国稀土离不开中国的分离设备,日本高端磁材要用中国的原料。
这世界早就不是“谁离开谁就完蛋”,而是“离开谁都麻烦”。
所以,稀土进口翻倍,并不意味着吃亏,而是更聪明的资源调度。 咱们用低价进口保护自家矿,用高附加值出口赚全球的钱——这是产业升级的体现,不是退步。
稀土这东西,听上去冷冰冰,其实背后藏着的是战略温度。
从缅甸的卡车,到美国的矿坑,再到中国的实验室,每一个环节都在证明一件事—— 掌握技术和链条的人,才有资格决定规则。
各位领导,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