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本市场风云突变,上周五,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而来。美国股市首当其冲,三大指数集体溃败。纳斯达克指数如断线风筝般暴跌3.56%,标普500指数也难逃厄运,下跌2.71%,道琼斯指数同样遭受重创,跌幅达1.9%。
恐慌情绪如同瘟疫般迅速蔓延至中国资产。香港恒生科技指数期货应声暴跌5%,直接触发跌停机制。A50期指也未能幸免,大幅下挫4%。而中概股指数的跌幅更是令人瞠目结舌,高达6%。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跌让投资者措手不及,周末休市的A股虽然暂时躲过了开盘即崩盘的风险,但下周一开盘所面临的压力,已经如乌云般笼罩在市场上方,令人倍感压抑。
究其原因,此次美股的暴跌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三重利空消息叠加的恶果。其中,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无疑是引发市场恐慌的首要因素。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再次挥舞关税大棒,扬言要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甚至威胁要将制裁范围扩大至更多领域。这种反复无常的表态,让投资者深感不安,担忧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会急剧升级,进而引发大规模的恐慌性抛售。
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的停摆也已经进入第十天,导致原定发布的九月非农就业报告等关键经济数据被迫推迟。市场因此失去了判断经济健康状况和美联储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据,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
更为糟糕的是,美国经济基本面也亮起了红灯。十月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仅为55,创下近五个月以来的新低。消费者对物价持续高企、就业前景黯淡的担忧情绪并未消退,这种悲观情绪正从华尔街迅速蔓延至千家万户。
投资者或许还记得,2025年4月7日,A股也曾因关税战而经历了一场“史诗级暴跌”,上证指数单日跌幅高达7.34%,深证成指更是暴跌9.66%,创业板指重挫12.5%,超过3000只股票跌停,哀鸿遍野。
不过,与彼时不同的是,本次暴跌前A股并未经历连续大幅上涨,科技板块已经提前进行了调整。有分析师指出,当前的市场情绪更接近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恐慌气氛浓厚,但尚未形成全面的流动性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月份的暴跌之后,中央汇金曾迅速出手增持ETF,并明确表态将坚决维护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如今,类似的救市机制很可能再次启动,为市场注入信心。
尽管美股的剧烈波动给A股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A股市场仍然拥有诸多支撑因素。
首先,当前A股估值正处于历史低位,沪深300市盈率仅为11倍左右。这一估值水平不仅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与其他全球主要市场指数相比,也仍然存在显著的修复空间。
其次,政策层面也构筑了坚实的防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多个部门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政策工具箱,其中就包括降准降息等储备手段。这些信号无疑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即如果下周A股出现非理性下跌,政策托底将会及时介入,稳定市场情绪。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一季度出口增长6.9%,超过九成A股公司一季度业绩预喜等数据,都充分表明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与潜力。此外,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占据着近三分之一的份额,并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拥有显著优势,这些都将成为A股的核心亮点。
从历史数据来看,在“黑天鹅”事件中,高估值科技股往往跌幅居前,而农业、黄金、公用事业等防御性板块则表现出更强的抗跌性。本次美股暴跌中,消费行业的跌幅相对有限,而科技资产则遭遇了惨烈的抛售。
如果将这一情况映射到A股市场,那么出口依赖型科技股(如消费电子、光伏)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压力,而白酒、基建等内需板块,以及稀土、黄金等具备反制题材的板块,则有可能成为资金的避风港。
事实上,市场已经显现出高低切换的迹象,资金正逐渐从高估值科技股流向低估值周期股和价值股。投资者可能会将目光转向低估值、高分红的防御性板块,如红利板块(煤炭、电力)和券商股。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四月份暴跌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当时盲目割肉的投资者错失了后续的反弹机会,而选择分批布局低估值龙头的投资者最终获得了盈利。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需要制定清晰的投资策略,既要兼顾短期的风险防御,也要关注长期的投资机会。
有机构建议,如果下周双创指数回调超过15%,可以逐步加仓半导体、人工智能算力等国产替代主线。但需要注意的是,融资盘需要警惕平仓风险,四月份的暴跌中,雪球产品敲入曾引发连锁踩踏效应。
在投资策略上,可以考虑逢高减仓涨幅巨大、业绩兑现不明朗的科技题材股,但保留部分底仓;中期则可以逢低布局真正具备技术突破、订单落地的硬核科技与新消费龙头。
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如果不擅长选股,可以考虑参与指数或板块ETF,但要坚持低吸不追高的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A股与美股的相关性已经逐渐减弱。近半年滚动20周相关性接近于零,A股的走势更多地取决于国内的宏观环境、政策支持和经济数据。
如果周末中国公布的经济数据好于预期,或者政策层面出台了稳增长措施,A股市场很可能快速消化美股大跌带来的情绪影响,甚至出现反弹。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产业升级将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的投资机会。凭借着强大的供应链规模优势、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应用速度、绿色转型的积极布局以及丰富的人才储备,中国制造业正在为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周期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些符合产业升级逻辑,并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方向,有望获得市场的持续关注。
此外,中国资本市场的生态也在持续改善。2025年,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历史性时刻,A股和H股主要指数表现亮眼,其中上证指数年内更是达到了接近3900点的阶段性新高。这些都得益于基本面的持续改善、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以及资金的持续流入。
然而,作为A股“温度计”的富时中国A50期货夜盘已经收跌4.26%,在美上市的热门中概股(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也收跌6.1%。这无疑给下周A股市场,尤其是科技股带来了明显的情绪压力。
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来看,关键支撑位位于3880点至3900点区间。其中,3880点是前期密集成交区,3900点是重要的整数关口。如果该支撑位失守,那么下一个支撑位将在3850点附近。
压力位方面,3920点至3950点是前期高点区域,需要量能的配合才能有效突破。如果大盘要走强,需要放量站上3916点,最好能创出新高,否则缩量反弹容易冲高回落。
上周五,创业板指大跌4.55%,创下近半年来最大单日跌幅。科技成长板块遭遇重挫,半导体、电池、光伏设备等板块跌幅均超过5%。下周创业板指可能在3050点至3100点附近寻求企稳。
值得关注的是,十月份是国内重磅会议的密集期,“十五五”规划的预期可能会为市场提供新的结构性机会。但随着全球化红利退潮已成定局,A股能否真正摆脱“跟跌不跟涨”的魔咒,走出一条独立行情之路,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