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曾一度扬言要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然而不到半天,他便改变了立场,派遣幕僚与中国沟通,表示不愿再打关税战。那么,特朗普为何威胁加税?他的立场为何会如此迅速转变?
加税威胁:为稀土管制施压
特朗普威胁要对中国加征“100%关税”,实质上是因为中国在稀土领域的管制让美国感到极大压力。2023年10月9日,中国发布的62号公告直接将稀土的开采、冶炼、分离乃至磁材制造的全套技术列入出口管制。甚至连生产线调试与维护技术也都被严格限制。
这一举措无疑直击了美国的“软肋”。美国内政部长伯古姆曾公开表示,20种关键稀土矿物的精炼能力,85%至100%都掌握在中国手中。
更巧合的是,这一管制恰好发生在西方国家正积极寻找“摆脱对华稀土依赖”的时候。美国的高科技和军工产业早已与中国的稀土紧密相连。F-35战斗机发动机、激光武器核心部件,甚至电动汽车电机,都需要使用如镝、铽等稀土元素作为原材料。
中国的这一管制措施,令西方国家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美国企业如AMD、英伟达等,如果没有中国的稀土,他们的生产将陷入停滞。更关键的是,62号公告还明确规定,未经许可,境外的任何实质性帮助都不得提供。这意味着美国即使想通过引进中国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也无法获得帮助。
特朗普显然意识到这一点。面对无法直接抢夺的稀土资源,他试图通过加税来施压,认为只要将关税提高到130%(原先的30%再加上100%新税),中国就会在稀土管制上做出让步。然而,他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稀土不同于大豆或葡萄酒等可以轻易替代的商品。美国的稀土库存最多能维持三个月,一旦断供,芯片产业和军工生产将立刻停滞,影响深远。
几小时内反转:关税大棒自伤其脚
特朗普的威胁刚发布没几小时,白宫便急忙为自己找台阶下。贸易部长格里尔迅速表态,称“并无意打贸易战”,并表示希望与中国建立“更好的关系”,没有再提加税的事。这一转变显然是美国面临的压力让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放软态度。
美股的反应最为直观。特朗普发布加税消息后,美国股市当天蒸发了7000多亿美元,道琼斯指数下跌了600多点,纳斯达克指数更是暴跌了2.6%。投资者的反应说明了一切——加征100%关税,伤害的将是美国自己。
上一轮关税战的惨痛教训依然历历在目:大豆、葡萄酒、啤酒等多个行业受到重创,成本上升,企业关门,农民和工人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次再加税,势必导致更多行业崩盘,特朗普的支持基础也将受到严重打击。
更棘手的是,稀土管制的反制效果。中国的62号公告不仅限于原材料,还包括了稀土磁体(如钐钴、钕铁硼)的制造技术。美国想要寻找替代来源,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全球90%以上的稀土产能掌握在中国手中,就算澳大利亚、加拿大有稀土矿,没有中国的冶炼技术,这些矿石也只能当作废料出售。
关税闭环:施压与妥协的无奈
伯古姆曾表示,“必须打破现状”,然而他也坦承,美国无法找到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这就形成了特朗普所面临的“关税闭环”:想要稀土,就必须逼迫中国让步,而一旦加税,中国就会更加严格地管制稀土出口,最终受损的还是美国自己。
特朗普很快意识到这一点。如果继续硬碰硬,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和军工体系将面临停滞,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不得不采取措施“降温”,让格里尔在公众面前表态,称美国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并表示不打算立即加税。这种软化的态度,实际上是一种不得已的妥协。
软化态度:妥协背后的现实考量
格里尔的声明,实际上是特朗普政府的“缓兵之计”。他口头上表示要“平衡贸易”,但实际上在稀土管制的压力下,美国不得不选择妥协。特朗普显然明白,国内经济无法承受再次爆发贸易战。上轮关税战,美国虽然收入了2150亿美元的关税,但这些钱最终由消费者和企业承担,企业成本上升导致价格上涨,最终还是由美国人买单。
特朗普曾打算为农民提供100亿美元的补贴,但其他受影响行业,如葡萄酒厂、啤酒厂,根本没有得到支持。这让小企业联盟也发出了不满的声音:政府在“划分赢家和输家”。再加税,救助资金的需求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国会能否通过都成疑。
更重要的是,中国手中的稀土“筹码”太强大。62号公告不仅控制了稀土原材料的出口,还延伸到整个产业链,包括稀土磁体的制造技术和军事用途的出口。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美国的高端制造将面临严重困境,甚至连自己建立生产线的希望都没有。
特朗普最终看清了这一点,意识到对中国的“极限施压”已行不通。过去,美国曾通过加税迫使中国作出反应,但如今中国直接收紧稀土管制,让美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格里尔的表态,实际上是希望通过降低紧张局势来寻求更多的合作空间,但美国显然没有办法摆脱这种“无奈的妥协”。
最终,特朗普能否真正找到与中国的合作方式,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