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10年前,如果你说国产车能和 bba对打,估计很多人都会认为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
但如今呢?
bba 真的和国产车打起来了,还有 并驾齐驱的趋势:
拿今年8月份来说,问界汽车就一举超过了宝马、奔驰的销量,以40012辆的月销量坐稳了自己的位置;
小米汽车也不遑多让,仅2款车月销就达到了3.6万辆,和奔驰的成绩几乎相当…
而往后看,诸如小鹏、理想的销量也不错,距离 bba 虽然有差距,但差距已经不大了。
但这也随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情况:
国产车和 BBA大家,“二线豪华们”几乎快被锤爆了!
01 二线豪华现在有多惨?
说到这个问题,可能不少人觉得这过于夸张,但对比下“历史销量”和“当前价格”,你就会发现:
这话,一点都不过分。
就拿凯迪拉克来说,2020年全年销量还有23万辆,能和雷克萨斯掰掰手腕;
到了2024年,只剩11.38万辆,几乎腰斩。
林肯的下滑也同样惊人:2021年还能卖9.16万辆,2024年直接跌到5.96万。
而另一边,新势力却在迅猛增长——
理想汽车成立没多少年,去年已经冲上了50万辆,小米SU7首年销量也轻松破13万。
更具冲击力的是价格崩塌:
凯迪拉克CT5,2021年落地价普遍在33万元上下,如今裸车直接干到19.99万起。
林肯Z起售价甚至一度压到16.98万,连某些中端国产车都比它贵。
更不用说捷豹、英菲尼迪、讴歌这些“边缘豪华”品牌,几乎已经从主流市场彻底消失。
在销量榜上,你甚至很难再找到它们的踪影。
02 别认为这是暂时的情况
当然,不少人可能会觉得:
这只是短期现象,等明年新能源开始征购置税、政策一退坡,市场自然会“恢复正常”,二线豪华也能重新翻身。
但说实话——这种“反弹预期”,可能有点太乐观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在于新能源品牌的优势,并不是靠政策堆出来的。
比如小米、问界、理想这些主力车型,早已摆脱了“靠补贴卖车”的阶段:
像问界 M8、m9,动不动售价超35万——就这个投入,车主们还真看不上那点电费和补贴!
说白了,真爱燃油车,买个便宜的车来加油,加10年油都加不完了。
其次,就算新能源开始交购置税,也轮不到二线豪华受益。
因为最先“捡漏”的,是价格下探后的BBA。
像2025年下半年,奔驰E级的终端裸车已经跌到36万多,宝马5系也频繁出现在30万以内。
你说凯迪拉克、林肯怎么竞争?
更重要的是——
用户的决策逻辑已经变了:
过去看重品牌和排面,现在更在乎智能体验、续航表现、用车成本。
而这恰恰是传统二线豪华最薄弱的地方,短期补都补不起来。
03 更惨的,可能还在后面
更残酷的是,眼下这一波“销量塌陷、价格崩盘”,可能还不是二线豪华最惨的时候。
因为——真正的对手,还没发力。
比如BBA,眼下只是降价应战,但你看它的后手:
像宝马集团与Momenta于2025年7月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联合开发基于飞轮大模型的中国专属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该方案将应用于2026年量产的新世代车型;
奔驰E级也已切换新平台,固态电池也在路测中了;
奥迪更不用说,2025年将押宝纯电品牌AUDI,对标主流新能源车,继续上压力。
再看国产阵营,动作更猛:
理想i6未爆发,小米SU7 和 yu9产能刚爬坡,超充桩还在逐步建设中——都还没到“火力全开”的阶段。
反观二线豪华呢?
没有智能驾驶,也没有全新纯电平台,连800V高压都没个影子。
最强的产品力,居然还是“动力够用、做工厚道”这类10年前的老优势。
说白了——市场刚开始洗牌,二线豪华就快坐不住了;等新一轮技术红利释放,那才是真正的决胜时刻。
到时候,可能连“活着”都是种奢侈。
说了这么多,总结来看就是:
曾经的“二线豪华”,靠的是“比BBA便宜,比国产更有牌面”活下来的。
可现在,BBA不再高高在上,国产车也不再低人一等——中间这档,自然成了最先被淘汰的那一拨。
而最残酷的是,这并不是哪个品牌出了问题,而是整个定位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