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25年实体生意越来越难做,为何14亿人都带不动消费?原因很现实
创始人
2025-10-08 13:20:28
0

消费寒冬来袭:拆解“14亿人都带不动”背后的深层逻辑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本应是城中最大商场熙熙攘攘、人潮涌动的景象,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去年此时,这里摩肩接踵,购物袋满载而归,餐饮区的长队蜿蜒曲折;而今,商场内人流稀疏,不少店铺门可罗雀,导购员无聊地刷着手机。即便是一家颇具知名度的服装店,也挂出了全场五折的醒目海报,据店员透露,近几个月业绩竟下滑了近三成。

这种消费市场的“寒意”并非孤例。我的朋友小张在城郊经营着一家颇受欢迎的小吃店,前两年生意红火得常常是一位难求。然而,近半年来的客流量却日渐冷清,营业额更是直线下滑了约四成。他无奈地叹息:“现在顾客点菜都精打细算了,点得越来越克制,套餐销量倒是上去了,可那些定价较高的特色菜,几乎无人问津了。”

小张的经历,正是当下许多实体经济从业者面临的缩影。这些现象共同折射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实体经济正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消费市场呈现出明显的降温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局面?14亿人口的庞大消费潜力,为何在此刻显得如此“难以激活”?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复杂交织的经济与社会因素?

数据冰冷:消费低迷已成事实

宏观数据清晰地描绘了消费低迷的图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率仅为2.7%,这一数字创下了近年来新低,与2019年疫情前相比,增速回落了约6个百分点。尤为令人担忧的是,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率仅为0.4%,几乎徘徊在停滞边缘。

传统消费领域,如餐饮、服装零售和家电销售,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中国烹饪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率仅为1.3%,远低于其历史平均水平。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的报告也指出,2025年上半年,服装零售额同比下降3.5%,家电销售额更是下滑了5.2%。

收入承压:居民消费能力受限

消费低迷的直接根源,在于居民收入增长的放缓。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为3.2%,不仅低于GDP增速,也直接反映了就业市场的压力和工资增长的乏力。特别是在一些传统行业和中小企业,裁员、降薪乃至欠薪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我们的朋友圈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李哥曾是房地产公司的一名销售主管,月收入曾达两万多元。今年,公司业绩下滑,他的底薪被削减了三成,加上业绩考核不达标,实际收入几乎“腰斩”。另一位朋友王姐,在外贸企业工作,由于国际订单锐减,公司不得不实行“四天工作制”,工资也随之减少。这些切实的收入变化,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消费意愿和能力。

负债高企:挤压消费空间

除了收入增长乏力,居民的高负债率也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负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负债率已高达66.3%,其中房贷占比最大,约占总负债的62%。在一线和强二线城市,30岁以下年轻人的负债率更是惊人地达到了78.5%,逼近警戒线。

沉重的房贷负担,如同一座大山,直接挤压了居民本已不多的消费空间。以北京为例,一套90平方米的普通住房,目前市场价约在500-600万元之间。按三成首付、30年等额本息计算,月供高达2万元左右。对于月收入3万元的中高收入家庭而言,扣除房贷后,可支配收入已所剩无几,遑论其他消费。

我的同学小刘一家便是典型。夫妻二人都在上海工作,月收入合计约4.5万元,看似丰厚。然而,2023年购入一套学区房后,每月2.8万元的房贷,加上约5000元的生活成本,留给其他消费和储蓄的空间已非常有限。小刘坦言:“以前周末我们经常出去吃大餐,现在基本都在家自己做饭了,外出就餐的次数比以前少了一半还多。”

教育支出:另一项沉重负担

房贷压力之外,日益高昂的教育支出,更是压垮居民消费能力的另一根“稻草”。《2025年中国家庭教育支出调查报告》显示,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占家庭年收入的26.7%,而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30%。从学区房的溢价,到课外辅导、兴趣培养,再到未来的留学准备,教育相关支出占据了家庭预算的绝大部分。

信心不足:心理层面的“寒意”

除了经济层面的压力,消费信心不足,已成为导致消费低迷的重要心理因素。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25年中国居民消费信心指数》显示,当前消费信心指数为94.3,低于100的荣枯线,徘徊在2015年以来的低位。其中,对未来收入预期和就业前景的信心指数分别仅为88.6和85.2,这表明居民普遍对经济前景持谨慎甚至担忧的态度。

面对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许多人选择增加储蓄,减少不必要的消费,以应对潜在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居民储蓄存款新增了6.8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储蓄率的攀升,直接反映了居民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和对未来的忧虑。

结构变化:人口与消费趋势的双重影响

年龄结构的变化,是影响消费的长期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根据《2025年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亿,占总人口的18.3%。相比年轻人,老年群体的消费倾向普遍较低,且消费结构更偏向医疗、保健等必需品,对服装、娱乐、旅游等可选消费的贡献相对有限。

此外,人口增长放缓,也直接影响了住房、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的需求。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跌破千万,仅为956万人,创下近年来新低。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使得过去依赖人口红利的消费市场,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

消费场景与习惯的迁移

消费场景和习惯的转变,也是实体经济面临挑战的重要原因。随着电子商务和外卖服务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2025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高达6.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远高于实体零售的增速。线上消费的蓬勃发展,客观上分流了大量原本属于线下实体店的客流,直接导致店铺客源减少,业绩下滑。

分化加剧:哑铃型消费结构显现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消费市场呈现出“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并存的复杂现象。一方面,高端消费市场依然保持活力,奢侈品、高端电子产品、精品咖啡等消费升级品类销售稳定;另一方面,大众消费市场则呈现出明显的降级趋势,平价商品、折扣店、社区团购等渠道越来越受到青睐。这种“哑铃型”消费结构的形成,深刻反映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现实。

应对之道:实体经济的转型与个人的理性选择

面对消费低迷的严峻现状,实体经济的从业者和普通消费者,都亟需调整策略,积极应对。

对于实体经济从业者而言,转型升级已是必然选择:

深耕细分市场,找准定位: 在消费分级的背景下,企业需精准锁定目标客群,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朋友小李将原本生意平平的中高端餐厅,改造为专注于年轻人的主题火锅店,并推出适合小团体的套餐,反而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加附加值: 在消费者日益理性的当下,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赢得市场。社区里一家小型超市,通过提供送货上门、熟食预订等增值服务,在大型连锁超市的夹击下,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客源。

拓展线上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疫情加速了线上消费的普及,线下实体店必须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小张的小吃店通过开通外卖平台和建立会员微信群,成功将营业额提升了约30%,部分抵消了堂食客流的减少。

控制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在消费市场承压的情况下,降本增效至关重要。朋友的服装店通过优化库存管理、调整人员结构、与供应商重新谈判等措施,成功将运营成本降低了20%,保持了盈利能力。

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点: 危机往往孕育机遇。消费结构的变化,催生了新的商业机会。例如,随着老龄化加速,养老服务、适老化产品等领域潜力巨大;健康意识的提升也带动了健身、营养补充剂等市场的增长。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理性消费、量入为出是明智之举:

做好个人财务规划,合理分配收入: 遵循“收入-储蓄-消费”的顺序,优先留足应急资金和养老金,再安排日常消费,避免超前消费和过度负债。

提高消费的性价比意识,避免盲目跟风: 货比三家,善用促销活动和会员优惠,最大化每一笔消费的价值。

适当降低生活成本,但不牺牲生活质量: 减少外出就餐频率,可以提升家庭烹饪水平;减少冲动性购物,但保留那些真正能带来幸福感的消费项目。

增加职业技能投资,提升个人竞争力: 在经济下行期,最值得投资的是自己。学习新技能、拓展人脉、提升专业能力,是增加收入来源和职业安全感的最佳途径。

保持积极心态,避免恐慌性储蓄: 过度的消费紧缩和储蓄,反而会抑制经济活力,形成恶性循环。在保障基本安全的前提下,适度的消费有助于维持个人生活质量和经济的整体健康。

长期视角:转型期的阵痛与机遇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当前的消费低迷,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期的阵痛。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内需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一直存在。当前的消费低迷,既是挑战,更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契机。

对于实体经济从业者而言,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那些能够紧随市场变化、提供真正有价值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必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固守传统、不思进取的企业,则可能被市场淘汰。

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加理性的消费观念,有助于养成健康的财务习惯和生活方式,避免过度负债和消费焦虑。短期内或许会感到不适,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个人的财务健康和生活幸福感。

结语:在挑战中寻找机遇

回到文章开头的商场场景。尽管人流稀疏,消费降温,但我依然注意到一些店铺生意红火。一家主打高性价比的国产品牌服装店客流不断,一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小众品牌也吸引了不少顾客。这说明,即使在整体消费低迷的环境下,只要找准市场定位,满足消费者真正需求,依然有机会获得发展。

消费市场的冷暖周期,本就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现阶段的低迷,或许是经济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经阶段。对此,我们既不必过度悲观,也不应盲目乐观,而是应该客观认识现实,积极适应变化,在挑战中寻找机遇。

您是否也感受到了身边消费降温的氛围?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您有哪些应对之策?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察和想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A股有色金属板块冲高 每经AI快讯,有色金属板块冲高,中色股份、豫光金铅涨逾6%,西部材料、洛阳钼业、湖南黄金等涨幅居前。...
小红书矩阵号申请攻略:详细步骤... 小红书矩阵号申请全攻略 作为国内知名生活方式分享平台,小红书已成为品牌和个人扩大影响力的关键渠道。想...
原创 2... 2024年,全国各大城市的GDP榜单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经济画卷,缓缓展开在世人面前,其中温州的异军突...
字节跳动 - 张一鸣的创业故事 张一鸣,一个80后的“技术宅”,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赫赫有名,作为字节跳动的创始人,他带领公司从一款新...
原创 银... 2025年银行迎来了新的一项变革,瞬间感觉到温暖了许多! 针对60岁及以上的老人提供了贴心的服务! ...
为什么许多小微企业选择助贷平台...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面临资金周转的问题,尤其是当银行贷款因信用记录不佳、缺乏担保或其它原...
贷款到账后,结果以“不是本人意... 明明都签了居间合同,贷款也帮客户拿到了,到收贷款中介费时,客户却以“《贷款居间合同》不是本人签署、协...
小红书账号如何更改领域?详细步... 如何调整小红书账号领域方向 在小红书运营过程中,许多创作者会遇到内容方向与个人定位不符的情况,及时调...
岭南控股(000524)202... 原标题:岭南控股(000524)2023年年报简析: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双增长,应收账款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