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和伊朗的核争端,早已不只是“口水战”。一边是英国、法国、德国启动了30天内可恢复制裁的快速机制,另一边则是伊朗高层警告“所有选项都摆在桌面上”。这种对峙的紧张气氛,已经不容忽视。
欧洲的态度很明确:如果德黑兰继续强硬,之前好不容易解除的国际制裁,将会加倍回归。原本为了限制核武发展、换取和平的国际协议,如今却成了引爆新一轮危机的导火索。讽刺的是,这份寄予厚望的文件,已彻底失去了稳定局势的作用。
2015年签署的伊核协议,如今被欧洲、伊朗和美国各自当作工具:欧洲拿它当“法律武器”,伊朗把它当成“攻防筹码”,美国则利用“退场”的空缺左右局势。结果,这场围绕规则的较量,已变成真正的角力。
英、法、德三国这次撕下调解者的面具,向伊朗发出了最后警告:要么配合,要么接受联合国层面的严厉制裁。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暗示,制裁可能很快恢复。多方消息称,这个最后期限就在8月底,只剩下大约10天倒计时。欧洲急于动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目的很现实:必须赶在10月中旬俄罗斯接任安理会轮值主席之前完成,否则可能遭遇莫斯科的阻挠。
为了让强硬姿态看起来像“协商”,欧洲提出过一个折中方案:只要伊朗愿意重启与美国谈判,并全面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就能暂缓半年制裁。但在德黑兰眼中,这无异于政治陷阱。伊朗副外长直言,这种做法充满“政治偏见”,是西方逼宫的把戏。
面对压力,伊朗亮出了自己的两手策略。首先是“盾牌”:强调美国才是2018年首先毁约的一方,因此伊朗后续的浓缩铀提升等行为,完全是对不公的回应;其次是军事防御——今年夏天,以色列在美方配合下,对伊朗纳坦兹等设施发动空袭。此后,伊朗以“安全风险”为由拒绝国际核查人员进入,这既是现实考量,也是防御手段。
但当“盾牌”不足以抵御时,伊朗就亮出“利剑”。伊朗警告,若欧洲一意孤行,最终将面对一个“不可控的烂摊子”。德黑兰甚至放出“终极王牌”——可能停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切合作,甚至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这无疑会动摇整个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后果极其严重。值得注意的是,退出NPT还设有90天缓冲期,这给了伊朗在极限施压中讨价还价的余地。
在局势升温之际,美国却表现得异常“安静”。然而,这种“袖手旁观”并非无所作为。作为危机的根源——2018年单方面退约并恢复制裁的始作俑者——华盛顿如今正利用自身“缺席”带来的真空,让欧洲出面顶在前线,自己则在幕后掌控局势。它既参与了以色列的军事打击,又放手让欧洲主导外交施压,软硬兼施,谋取更多筹码。
与此同时,阿曼一度在美伊之间斡旋,成功促成五轮秘密谈判,但第六轮却因以色列空袭中断。种种迹象表明,这场危机的实质已不在协议条文,而在于信任的全面瓦解。
德国总理的一句“以色列在替我们做脏活累活”,更是击碎了伊朗对欧洲中立性的幻想。而外界普遍认为,以色列本身拥有庞大的核武库,却从未受到国际约束。这种赤裸裸的“双重标准”,让伊朗对整个国际体系的公正性产生了根本性质疑。
如今,当信任彻底崩塌,再完善的协议也难以约束赤裸裸的权力政治。最终的倒计时或许会迎来妥协,也可能彻底摊牌。但无论结局如何,这场危机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那个依靠多边协议维持平衡、试图在博弈中保存理想主义的时代,或许已经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