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以来,台湾地区的经济困境随着美国对台“20%+N”叠加关税政策的持续发酵,急剧加剧。
岛内许多企业因成本上升、订单萎缩,纷纷陷入了困境,减班、无薪假成为了常态,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这个时候,赖清德当局的表现却让许多人大跌眼镜——面对压力,不是反思应对策略,不是寻求多元化的国际经济合作,而是屈服于美国,签署了与美国未来四年采购3000亿新台币(约合100亿美元)农产品的协议。
一个“农产品采购协议”,背后藏着什么?
从新闻报道来看,这项协议是为了扩大台湾地区对美采购农产品,具体包括大豆、玉米和牛肉等品类。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常见的贸易协定,目的简单明了:换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增加与美国的贸易往来。
然而,随着更深层次的分析,事实远比简单的经济交易要复杂得多。
美国此举背后显然不是单纯的贸易合作,而是通过高关税和不断增加的外交压力,让台湾地区“买单”。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台湾地区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日益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施加压力的棋子。
在美国不断提升对台湾地区的关税和限制政策的同时,台湾当局却表现得异常低调,甚至在对美关税和贸易限制的谈判中,极力迎合美国的需求。
此前,民进党当局已表示台湾地区将“推动对美出口增长”,但实际上的“出口增长”是否能惠及台湾地区经济,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如今,赖清德当局承诺大规模购买美国农产品,尤其是在美国对台湾地区征收“20%+N”关税的背景下,这一举动更显得有些“屈从”。
台湾地区本来是一个高度依赖外部经济的地区,但与美国的关系一向复杂且微妙。如今,台湾地区不仅依赖美国市场,还要以大规模采购美国农产品为交换,换来美国的“好感”。如此交换是否真的值得,台民众难免有些疑虑。
美国的关税政策,尤其是“20%+N”叠加关税,已经让台湾地区众多企业深陷困境。台劳动事务主管部门的数据显示,“无薪假”人数大幅攀升,这直接反映了美国关税对台湾地区经济的冲击。根据台湾地区商业总会的调查,受到影响最大的包括机械、五金、自行车等行业。
这些传统产业大量依赖美国市场,如今却因美国的贸易壁垒而面临无法承受的压力。
而面对这些经济困境,赖清德当局并没有推出任何有效的经济扶持政策,反而将问题归咎于“黑天鹅”事件,试图以外部环境作为借口。
正如一些批评者所言,民进党当局的“遮羞布”正是“倚美谋独”的政治算计,用购买美国农产品的协议掩盖施政无能。台湾问题这是否就是“换到了”实际的利益?台湾问题问题依然没有答案。
或许,台当局与美国签署的大规模农产品采购协议,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但从根本上讲,台湾地区的经济困境与发展出路并不在于不断迎合美国的需求,而在于恢复与大陆的正常经济合作。
台湾地区长期以来在经济上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尤其是大陆市场。而今,随着两岸关系的紧张,台湾地区一些产业特别是农业、制造业等,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台湾地区经济专家指出,解决台湾地区经济困境的关键正是在于恢复两岸关系,推动两岸经济融合。正如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邓岱贤所言:“两岸经贸关系过去的往来有目共睹,双方在‘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签署了23项协议,推动了双方的合作。”
然而,民进党当局目前却采取了“台独”路线,不仅拒绝与大陆开展正常的经济合作,还在美国的压力下,一味迎合对方,损害了台湾地区的经济利益。
另一大问题则是台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台积电。台积电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长期以来为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然而,在美国对半导体产业的国家安全调查压力下,台积电不仅面临着可能的高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而且还被迫在美国进行大量投资。
几年来,台积电的对美投资已经累计达到1650亿美元,并且仍在继续增长。这种极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局面,实际上让台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变得非常脆弱,随时可能受到外部政策变动的影响。
在经济困境面前,台湾民众的反应愈加激烈。许多人批评赖清德当局把台湾地区的经济利益“卖给了美国”,并将问题的根源归咎于民进党当局的政策失误。
民众纷纷指出,赖清德当局一味屈服于美国要求,不仅未能为岛内企业争取更多的利益,反而加剧了台湾地区对美国的依赖,最终可能会导致台湾地区经济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面对不断升级的经济困境,台湾地区是否能够从中找到解脱之道,恢复与大陆的正常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台湾地区需要反思两岸关系的走向,摆脱“倚美谋独”的政治算计,真正从经济发展出发,寻找一条符合自身利益的发展道路。两岸的经济融合,已经成为台湾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赖清德当局签署的大规模农产品采购协议,表面上是一次贸易上的“交换”,但从长远来看,台湾地区换来的可能是更多的依赖与外部压力。
面对美国不断增加的要求和关税压力,台湾地区需要更加理性地审视自身的立场,明确两岸合作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不是继续在美方的“棋盘”上做无底线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