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推进农业现代化,在抓总量、提质量、扩增量上下功夫,一个个规模大、质态优的农业产业,在广袤乡村铺就了一条条“富民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在泗洪县朱湖镇新行村的蓝莓种植基地,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着种植蓝莓。不远处,钢架大棚搭建工作也在紧张推进。该基地采用温室大棚种植模式,通过环境调控与基质栽培管理,将蓝莓上市时间提前至每年11月,采摘期持续至次年5月,既能满足消费者对反季节优质蓝莓的需求,又能凭借错峰优势获得更高市场溢价,大幅提升了种植效益。
“稳产后每亩地能产出200多斤蓝莓,按照今年市场行情80元1斤来算,每亩地产值能达到16000元。”宿迁新行莓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侯小行说。
目前,宿迁新行莓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新行村流转了30亩地种植蓝莓,产出的蓝莓不仅填补了本地及周边城市的市场缺口,还能通过冷链物流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等消费密集区。项目带动周边50余名农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
“现在我们都住上了两层小楼,独家独院,出门就有工作, 每人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生活蒸蒸日上。”工人张元友说。
“我们下一步将探索‘采摘+电商+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模式,力争将基地打造成集‘种植、销售、体验、加工’于一体的蓝莓产业示范园,为我镇乡村振兴提供更强劲的产业支撑。”朱湖镇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朱永放说。
不仅是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宿迁各地还坚持因地制宜,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在宿城区王官集镇苗圩村,六拼竹手工鱼竿非遗传承人伊娃正在制作手工鱼竿。因为看中了当地独特的渔文旅产业资源,所以伊娃就把手工鱼竿制作工坊从泰州搬到了这里。
“自己以前一直在做私人订制、高端定制,我会在当地再招一些工人做培训。我也在接触国外的客商,他们跟我下订单,计划年产1万支鱼竿。”竹鱼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伊娃说。
现在,苗圩村依托朱海休闲垂钓基地及周边丰富的垂钓资源,围绕“一根竿钓起一片产业”,发展全国首条渔全链条产业,涵盖鱼养殖、鱼垂钓、渔具生产、渔具直播、渔文创产品开发、鱼特色餐饮等多个领域,推动“农商文体旅”深度融合。
“我们有四季果园,有蝴蝶兰基地,带动100余人就业。在我们的引领下,当地农民也陆陆续续想从事餐饮或者民宿工作,更好地增加自己的收入。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86万元,今年准备突破100万元。”王官集镇苗圩村党支部书记王平说。
为全面打好“十四五”收官战,今年以来,宿迁始终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抓农业,坚持“规模+特色”的培育方向,持续推动特色农产品产地集中、产品聚焦,围绕“三群四链”集聚发展,形成了十大优势产区的空间布局,是全国最大的花木产区、第二大河蟹产区、第三大工厂化食用菌产区。目前,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70家,占全省10.4%,“十四五”以来净增269家,年均增长约10%;202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产值达1407亿元,有力支撑宿迁经济快速增长。
记者:吴兆刚 宿城融媒 泗洪融媒
编辑:薛金涛
审核:潘磊 张乃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