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水贝这个年营收达 1200 亿元、占据全国 70% 珠宝加工份额的 "中国宝都",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正席卷整个黄金产业链。注册资本仅 100 万元的深圳市粤宝鑫贵金属有限公司,在经营两三年后突然关门停业,老板谈广失联,留给市场的是超过千万元的债务黑洞和数百名绝望的商户。其中,河南许昌胖东来天使城内的金店成为这场风波中最引人注目的受害者,价值 90 万元的一公斤黄金在委托提纯过程中凭空蒸发,揭开了黄金交易链条中隐藏的巨大风险。
骤停的黄金链条:从繁华到空寂
9 月中旬的水贝市场,本该是旺季忙碌的景象,粤宝鑫的门店却已贴上冰冷的封条。派出所的告示简洁而沉重:"凡是与粤宝鑫有业务往来经济受损的人员,请移步派出所登记"。据商户回忆,这家位于罗湖区的黄金原料中间商在此经营已有两三年,凭借 "先支付定金、再提货" 的模式积累了大量客户,在市场内算得上规模较大的料商。
天眼查信息显示,这家成立于 2023 年 8 月的公司,在 2025 年 5 月经历了关键变更 —— 原实控人戴伟退出,谈广出资 100 万元获得全部股权,并将经营地址从兴龙黄金珠宝大厦迁至中政华庭。这一人事变动如今看来更像是跑路前的伏笔。"我们都是老客户了,谁能想到突然就空了",一位商户对着空荡荡的门店无奈摇头,店内物品已被清空,只剩下墙上残留的价目表痕迹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跨省追金:胖东来 90 万黄金蒸发案
千里之外的河南许昌,胖东来天使城内的金店员工同样陷入焦灼。他们委托粤宝鑫进行提纯加工的一公斤黄金,如今随着对方的失联化为乌有,直接损失达 90 万元。这起跨省案件暴露出黄金加工行业远程合作的脆弱性 —— 当河南金店将黄金原料寄往水贝后,既未收到提纯成品,也未能追回原料款,只剩下无法接通的电话和冰冷的微信红色感叹号。
"水贝模式" 以其高效的产业链闻名全国,每日有数以吨计的珠宝产品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这种高效背后,是上下游之间基于信任的快速交易:下游商户支付部分定金即可提货,上游供应商则先寄送原料再等待结算。正是这种看似便捷的模式,让粤宝鑫这样的中间商得以用 100 万元注册资本撬动千万级交易,也让风险在爆发时呈现几何级扩散。
双向绞杀:上下游商户的共同困境
在粤宝鑫留下的烂摊子中,上游供应商成为最大受害者。与下游商户仅损失部分定金不同,上游企业往往被拖欠全部货款。有供应商透露,仅寄给粤宝鑫等待结算的黄金原料就达数百克,损失从几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目前,受害商户自发组建的维权群已超过 300 人,且人数仍在持续增加,群内接龙显示大多数商户损失都在万元以上。
这一事件的爆发恰逢黄金价格持续走高的敏感时期。今年水贝市场金价已升至 835 元 / 克,而料商常用的 "做空" 手法 —— 即延迟交付赌金价下跌赚取差价 —— 在单边上涨行情中极易崩盘。业内人士分析,粤宝鑫可能正是在这种高风险操作中失手:当以 780 元 / 克接单后,金价却飙升至 830 元 / 克,每克亏损 50 元,仅 1000 克就亏损 5 万元,最终因资金链断裂选择跑路。
监管盲区:繁荣背后的风险隐患
面对愈演愈烈的事态,深圳罗湖区商务局回应称 "案值有夸大",强调仅一两家料商出现问题,但未透露具体金额。翠竹派出所已正式立案调查,但截至发稿尚未公布案件细节。这一回应与商户们的实际损失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黄金批发市场监管的薄弱环节。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珠宝产业集聚区,水贝拥有 15000 余家注册企业和 25 万从业人员,却仍存在如此粗放的交易模式。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曾评价 "水贝模式" 竞争门槛高、不易复制,但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交易环节的风险防控显然未能同步升级。律师提醒,黄金交易应尽量采用第三方托管或即时结算,避免大额预付款项而不签订规范合同。
如今,粤宝鑫门店的封条仍未解除,维权群里的消息还在不断刷新。这场突如其来的 "黄金劫案" 不仅让数百商户面临钱货两空的困境,更动摇了水贝市场赖以生存的信任基石。在这个日均交易额数以亿计的黄金帝国,如何重建商户信心、堵塞监管漏洞,将是行业复苏的关键所在。随着警方调查的深入,更多真相或许即将浮出水面,但对于那些蒙受巨额损失的商户而言,挽回损失的道路依然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