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零售业变革:苏宁易购“一元甩卖”十二家家乐福门店背后的自救与隐忧
序曲:一场出人意料的资产处置
2024年9月10日,A股上市公司苏宁易购(现已更名为ST易购),发布了一则令市场关注的转让公告。公告披露,公司正计划处置名下位于全国各地的十二家商超门店。值得玩味的是,这批门店的身份并非普通零售点,而是源自曾经的零售巨头家乐福中国。
历史回溯:苏宁与家乐福的联姻与渐行渐远
回顾过往,苏宁与家乐福中国的故事颇具戏剧性。早在2019年,苏宁便以4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大手笔收购了家乐福中国80%的股权,并明确表示将分期购入剩余20%的股份。自此,家乐福中国业务正式并入苏宁体系,接受其并表管理。彼时,家乐福以其庞大的店面规模——通常占据两到三层楼宇,加上附属的土地使用权,其不动产价值不菲——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贱卖”之惑:1元价格背后的“甩包袱”真相
然而,此次苏宁易购却以“一元”的象征性价格,将这十二家曾经的家乐福门店转让出去。这一操作不禁引发外界猜测:为何苏宁要如此“贱卖”看似价值不菲的资产?这背后是否隐藏着利益输送的嫌疑,甚至损害了广大散户股东的合法权益?
恰恰相反,苏宁易购此次的“断臂求生”之举,实际上是其为摆脱财务困境、力保上市公司地位而进行的艰难自救。苏宁集团多年前便已深陷债务危机。即便创始人张近东不惜以放弃控制权为代价,引入以阿里巴巴为首的财团高达120亿元的资金注资,集团的经营状况至今仍未根本好转。在此背景下,变卖资产成为了苏宁化解巨额债务、延续公司生命的“续命丸”。
拨云见日:亏损门店的真实困境
被以1元价格转让的这十二家门店,在公告中被清晰地定义为“包袱”。更为关键的是,每一家门店的负债额均已远远超过其资产总额。以石家庄的一家门店为例,截至2025年3月31日,其总资产仅为2929万元,然而负债却高达惊人的6.84亿元,净资产赫然变为-6.55亿元。其余11家门店的情况也大同小异,皆为典型的“负资产”。这类门店普遍面临着亏损持续扩大、债务负担沉重等棘手问题,已使其无法通过正常的市场定价方式进行交易。
经过买卖双方的审慎协商,最终将每家门店的交易对价定为1元。而收购方上海启纾家福企业服务合伙企业,则承担了这些门店后续的债务处理以及不良资产的重组等一系列复杂事宜。
财务重塑:优化结构与改善指标的双重考量
对于深陷债务泥潭的苏宁易购而言,此次剥离亏损业务,实质上是为了大幅降低其资产负债率。当前,苏宁易购的资产负债率已飙升至90%以上,意味着其每100元资产中,有超过90元是负债。通过剥离这十二家净资产均为负数的门店,集团的负债规模得以显著缩减,财务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更进一步,根据苏宁易购的财务测算,以2025年6月30日为基准,此次以12元(1元/家)的价格剥离十二家门店,预计将为上市公司带来约3.83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增长,这对于短期改善盈利指标具有直接而积极的作用。
严峻考验:上市地位的“保卫战”
尽管如此,苏宁易购的“保壳”之路依然充满荆棘。作为一家A股上市公司,维持上市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公司股票因财务状况已触发了ST风险警示,股价长期在2元面值下方徘徊,甚至一度触及1.12元的低位,逼近面值退市的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公司在2024年度和2025年上半年分别实现了6.1亿元和4869万元的净利润,但经过严格核查,这些利润主要来源于资产处置等非经常性损益。一旦剔除非经常性项目,公司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仍为负值,2024年亏损高达10.3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更是达到8.6亿元,且亏损幅度同比仍在扩大。
行业困境与未来挑战:苏宁的重构之路
当前,传统实体零售业在电商的强大冲击下,普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苏宁虽然早已将业务重心转向电商领域,但其转型成效似乎仍显不足。庞大的重资产门店网络不仅需要持续的运营投入,更成为部分亏损门店的沉重负担。即便通过资产剥离能够暂时缓解债务压力,苏宁依然需要直面并解决其根本性的经营模式转型问题。
在电商竞争日趋白热化、消费者习惯深度变迁的大背景下,苏宁如何重构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如何有效提升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将是其必须持续面对的核心挑战。
结语:重生之路,尚待时间检验
综上所述,苏宁易购通过“一元转让”剥离负资产的操作,虽然在财务报表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其经营颓势。扣非净利润的持续亏损、沉重的债务压力,以及转型效果有待验证等多重因素交织,使得苏宁易购的上市地位依然笼罩着不确定性。
在零售行业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下,苏宁能否通过持续的资产优化与战略调整实现真正的涅槃重生,答案仍需交给时间来回答。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