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雪松
“今年我们公司的发展势头非常好,超出我们的预期。”8月17日,一家新能源车企的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今年公司原定销售新能源汽车50万辆,现在预计将会达到60万辆。
以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迅速发展为代表,中国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面亮点纷呈。从1—7月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生产需求持续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01
中国经济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尚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整体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的势头,主要得益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换。引人瞩目的是,自主创新对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发挥了主导性作用,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芯片和软件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能源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对记者表示,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3%,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新增长点不断拓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金思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创新驱动、智能化发展、绿色化转型特征明显。各领域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7月份,规模以上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6.9%和21.7%;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80.8%和21%;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1%和29.4%,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均体现出创新动能强劲。
在宋向清看来,新质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升级与创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得我国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增强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中欧资本董事长张俊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7月经济核心指标来看,传统动能承压,但新引擎强势领跑。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和算力基础设施是新动能三大爆发点。新质生产力从政策概念落地,到成为经济增长支柱,这背后既有技术产业化突破,也有创新范式转型。
尚勇指出,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呈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质生产力带动了我国实体经济的结构升级和基础巩固,强化了我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引领地位,这一良好势头还将保持强劲的扩张性。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提到,今年上半年,特别是7月份,消费增长比较快,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明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着力培育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促消费的政策,效果也比较明显。
02
“十五五”期间将形成发展的新热潮
尚勇强调,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正进入“快车道”,具有巨大待发掘的潜力,“十五五”期间将形成发展的新热潮,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领头力量。然而,潜力的释放取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方面要有新举措,取得新突破。要把加大引进国际高水平人才力度作为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重点和亮点,优化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释放人才竞相创新创业、培育生成新质生产力的更大能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7月经济数据看,高附加值产业增速超过传统产业,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支柱,进出口继续保持强势,消费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消费刺激政策的边际效益有所回落,投资的短板还是房地产开发,未来,中国经济依靠的应该是多元化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摆脱对单一产业的依赖,能够让中国经济走得更好、更远。
张俊也指出,新旧动能转换的三大断层:投资断层,民间投资增速有待提升;要素断层,如集成电路人才缺口达25万人;政策断层,地方专项债投向新基建比例偏低,资金沉淀于传统基建。要进一步壮大新动能,需要重构投资激励,建议设立“新动能专项再贷款”,定向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另外,要进一步打破人才、数据等市场要素流通壁垒,打造应用场景练兵场,特别是在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氢能等领域,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张俊还建议,在深圳、苏州、成都等城市设立改革试验区,推行“新动能白名单”,豁免用地、环评限制,用“场景开放”替代“补贴输血”,推动新质生产力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重构。
金思宇认为,壮大新动能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支持创新的基础制度,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合体;加强人才培养,培育创新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新动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众和昆仑(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柏文喜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供强需弱”格局尚未根本扭转,为壮大新动能,他建议,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延伸至“服务+数字+绿色”三大领域。设立“新质生产力母基金+产业子基金”组合,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关键核心技术、首台套设备和重大创新平台,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扩面增量。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AI+绿色制造”融合创新体,实行“揭榜挂帅+里程碑”式管理,缩短研发产业化周期。
欧阳日辉表示,在未来发展中,可以从两个维度关注经济增长:一是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要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也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二是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越大、越活跃,经济发展的动能就越强,所以,必须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活跃、繁荣和健康发展。
柏文喜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窗口期”,只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微观主体获得感,通过“创新+绿色+数字”三轮驱动,完全有条件把短期稳增长与长期促升级统一起来,为“十四五”后期乃至2030年前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更坚实的生产力基础。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