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欧洲总是游走在大国之间,挑挑捡捡,趁着各方角力的空隙,挤出自己的一点利益?但这次,欧洲的蹭劲可能用错了地方。
中美之间的博弈正悄悄地推进,关乎全球经济的棋局已经悄然铺开。而欧洲,作为一个介于两大强国之间的夹心饼干,是否已经准备好上桌了?答案看似模糊,却又不难推测。
欧洲到底为什么总是蹭来蹭去呢?从能源到安全,欧洲与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关系,然而随着乌克兰战争的爆发,这层关系变得微妙复杂。而在安全领域,欧洲又不得不依赖美国,尤其是在北约框架下,美国的军事存在不可或缺。再说经济,欧洲对于中国的市场依赖早已不是秘密。从出口到投资,欧洲对中国的依赖也从未停止过。似乎每当全球局势发生变化,欧洲都想尽办法趁机争取更多的汤水。
但你可能会问,这些依赖和蹭到底能带来什么呢?从眼下的局势来看,欧洲的蹭似乎正在碰到瓶颈。中美的博弈推动着全球的经济走向,而美国的策略早已不再只依靠单一的降息或者刺激计划,更多的是通过深度影响其他大国的经济政策,以形成跨国协作的链条。你猜得没错,这个链条中的关键节点,正是欧洲。
美国为实现第二轮降息的目标,显然已制定了精确的时间表。而欧洲,作为全球经济的关键一环,不得不参与其中。鲍威尔降息的一个重大前提就是:确保欧洲在面对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时,能及时采取行动,为降息创造条件。你以为欧洲还能选择不加入吗?答案几乎是不可能。一方面,欧洲要应对内外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全球市场的波动使得它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去独立行动。
尤其是在中国与美国都在调整战略的背景下,欧洲的蹭姿态逐渐暴露出力不从心的弊端。从中国的能源合作到俄罗斯的军事对抗,欧洲的立场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毕竟,当世界进入重组状态时,任何一方的独立性都显得微不足道。冯德莱恩即将访华,这无疑是对欧洲诚意的一次严峻考验。她能否代表欧洲站在大国博弈的潮头,掂量自己的筹码?
从某种意义上讲,欧洲的困境正在暴露出其在全球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不对等性。美国的降息,已不再是单纯的金融工具,而是一个全球范围内博弈的工具。中美合力将欧洲的经济拉入这一框架,而欧洲的选择,只剩下一个:不参与,后果自负。
但有没有可能,欧洲能扭转乾坤?恐怕这个问题,短期内无解。因为,随着中美博弈的深化,欧洲的选择空间正在收窄。在没有强大自身话语权的前提下,欧洲无论如何蹭,都很难真正占得便宜。尤其是当美国开始更多关注如何通过全球战略来操控市场时,欧洲这个夹心饼干的作用显得越来越微弱。
那么问题来了,欧洲到底能在这场国际博弈中拿到多少好处?欧洲的独立性是否能在未来的全球经济重组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果说上餐桌是欧洲的唯一选择,那么它是否已经准备好放下自己的一些面子,在美国与中国的夹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