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欧洲人一向自豪不用空调过夏,可这一回热浪太猛,几十年不装空调的老屋开始安装管线。
开卖没几天,中国产品几乎就被抢空。
2025年6月,欧洲多地连续高温,热浪一波接一波,白天气温冲上40℃,夜里也降不下来,城市不通风,农村没遮阴,屋子里像蒸笼。
最热的那天,西班牙巴塞罗那街头,能看到狗趴在阴影里不动,法国南部地面温度直接破50℃。
气象局发布红色预警,学校关门,公交停运,老年人中暑死亡的消息在地方电台接连播出。
法国卫生部门公开数据,热浪发生期间,每天都有相关死亡报告。
城市难熬,乡下更糟,德国萨克森州一些村庄白天没风,晚上不开窗就闷得喘不上气,开窗又进热风。
地面蒸发出的湿气让屋里变得黏腻。
很多房子从建成那天起就没考虑装空调,连电扇都少见几个。
地铁停运,轨道变形,伦敦一条地铁线当天铁轨升温到51.3℃,车辆启动后车厢内温度超过35℃。
法国超过1300所中小学暂停线下教学,西班牙多个地区要求施工队停止中午作业。
意大利罗马七月,初达成46℃高温记录,公共水池出现排队现象。
德国一部分老城区限装空调,政府法规限制破坏外立面,住户只能找便携设备应急。
汉堡市中心一家大型电器卖场,便携空调三天内清空,不少店直接贴出中文牌子:无货,请勿再问。
英国媒体用“无风窒息”,形容今年这波热浪。
伦敦北部一条街,因多户老人使用风扇过载跳闸,整栋公寓断电六小时,多条地铁停运、有人被困隧道内
欧洲人原本不怕热,毕竟几十年平均夏季温度都在25℃上下,可这一年,热浪来的密、压得久、夜里不降温,很多人根本没睡过一晚整觉。
欧洲很多人习惯不开空调过夏,理由多种,有的是因为气候宜人,有的是因为电价高,也有的是建筑限制。
在德国,家庭空调普及率不到3%,多数人靠百叶窗、风扇、加厚窗帘和老式石墙挡热。
英国老城区建筑保留完好,结构复杂,不方便加装中央空调,有些百年房子连电线都不能外露,想装空调先得报批。
南欧国家虽热,可也没形成全民空调习惯。
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维利亚,有些小旅馆甚至还保留着老式通风井,靠天井散热的设计,如今面对持续高温完全失效。
法国巴黎规定部分历史街区,禁止外挂空调外机,住户想装,只能买便携机或通过窗缝排热。
可这种设备耗电高、噪音大,一到晚上根本不敢开。
还有个现实难题是电价。
近几年能源成本飙升,法国公布一组数据,有超过四分之一居民,反映无法长期承受高电费,装了空调不敢开,成了许多家庭的现状。
欧洲曾一度提倡“自然生活”,政府鼓励隔热设计、通风系统、绿色屋顶,减少人工降温依赖。
可现在这套办法,跟不上极端天气节奏。
外面40℃,屋里就算多层窗帘也压不住温度升高。
一些城市政府鼓励开放公共凉棚、公园喷水系统、地铁设休息点,效果有限。人多、地方小,尤其老人孩子根本撑不过去。
空调观念变化是从这一年开始的,很多家庭第一次认真去研究空调参数、功率、耗电、排水方式。
德国一家卖场数据显示,便携式空调销量同比增长。
不少市民在社交平台,晒出新买的移动空调照片,标签下最多的关键词是“中国制造”。
过去说空调是奢侈品,现在连超市打工的人都去买了台。
欧洲人原来觉得空调冷、吵、不自然,现在开始觉得“有风总比中暑强”。
热浪没等人反应,就已经造成物资短缺。
六月下旬,巴黎西郊一家连锁超市里的空调货架,整整空了一周,有顾客看了三家店,才找到最后一台。
法国本地品牌产能低,德国产品价格高,很多人开始在网上搜“便携空调”,“无需安装”“即插即用”成了搜索第一关键词。
这时候,中国空调品牌,出现在大批订单和运输单中。
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家用空调,超过1277万台,同比上涨31.5%。
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是主力市场,尤其便携式空调、小型窗机、冷风扇等销量暴增。
美的一款PortaSplit便携机,专为欧洲市场定制,主打“静音、速冷、可移动”,在柏林某电商平台上三天销量突破10万台,库存清零。
格力在西班牙推出双风道窗机,适配无阳台建筑需求,首月在瓦伦西亚、塞维利亚等地销售量比去年增长三倍。
海尔推出的迷你分体空调,也在意大利北部热区抢手。
捷克一位家电分销商在接受采访时说,这几年卖中国空调没少赚,尤其热天一来,“别的牌子问问价,中国货直接扫货”。
意大利有空调经销商反映,客户来店里不再问品牌,而是看能不能立马带走。
西班牙部分区域由于用电负荷激增,政府要求居民错峰开机。
某些社区甚至出现白天断电、晚上限电现象,便携空调因为能插充电宝、能降室温两三度而成为“应急神器”。
伦敦、阿姆斯特丹等城市,老建筑不能破墙,也不准外挂外机,便携式空调就成了唯一选项。
很多人第一次发现,过去排斥的“中国产品”,现在竟然能救命。
除空调外,国产电风扇、冰帘、冷凝除湿机也一起热卖。
这波热潮下,中国企业订单猛涨,有厂商连夜增开产线,直供欧洲。
佛山、宁波、青岛、苏州等地出口量大幅提升,“法国、德国人以前追求设计感,现在一句话:管用就行。”
空调出口跟着热浪走,变化比谁都快。
欧洲人对中国产品的接受速度,也跟着温度一节一节升上去。
2023年开始,欧洲已经明显感到极端天气变多;2024年又遇供电紧张;到了2025年,热浪一来,观念也就跟着变了。
欧洲人不再谈“空调不健康”,现在更多在研究“怎么装得快”“电费怎么算”“哪个能效高”。
不少国家调整了相关政策。
法国出台临时补贴,低收入家庭购置空调最高可得300欧补助,部分市政还设立“老年人紧急制冷项目”,为65岁以上独居者发放便携冷风机。
巴黎市政府已在多家社区服务站,设立“制冷休息点”。
意大利将部分城市建筑,节能计划提前执行,增加住宅楼外墙反射层,和屋顶降温设备的财政补贴额度,鼓励居民更换可开窗安装空调的百叶窗结构。
西班牙教育部门,要求所有新建小学中学预留冷气管道,马德里市政府提出“室温限高令”:室内公共区域不得高于28℃。
这类规定在以往被认为“不必要”,现在成了保命的底线。
英国超市连锁TESCO在今年新一轮采购中,首次将“冷链运输车空调强度”列入核心考核项。
食品保鲜与员工安全并列,冷气成为“物流基础”。
国际能源署估计,欧洲空调设备数量,将在2050年前增至2.75亿台,其中大部分为个人家用设备,市场空间巨大。
专家指出,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方式通风降温,居民健康受威胁,还会拖累整座城市的运行效率。
法国一家环境设计机构公开报告显示,2025年夏季前60天内,巴黎有超过34%的办公楼因高温被迫限时运行。
原本靠通风和绿植“节能设计”的建筑,已无法应对连续热浪。
欧洲建筑委员会,已建议各国放宽旧城区空调改造限制,同时引入高能效设备清单,和合规安装指导,重点鼓励使用能效比高、环保冷媒、免穿墙施工的产品。
此类产品,大多数由中国企业提供,海尔、格力、美的已进入德国、法国绿色认证体系,部分型号被列为2025年“政府采购推荐类空调产品”。
从拒绝空调到争抢空调,欧洲只用了两个夏天,热浪带来的改变,不止在消费,也体现在制度、政策、观念。
人熬得住一时,熬不过一整季,电扇只能解表,冷气才能保命。
参考资料:
1. 《欧洲多国遭遇高温热浪,多地学校停课、交通中断》,新华社客户端,2025年7月4日
2. 《2025年上半年中国家电出口报告》,每日经济新闻,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