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迎来重要里程碑,加上港澳台地区,GDP 首次突破 20 万亿美元,达到 201963.9 亿美元。其中澳门经济增速亮眼,高达 8.8%,在全国各省区中一马当先;台湾地区经济也超预期增长,增速达 4.59% 。到 2025 年,我国经济总量预计突破 140 万亿元人民币,短短五年间增长超 35 万亿元,这几乎等同于广东、江苏、山东三大经济强省 2024 年经济总量之和。
然而,与美国对比时,出现了看似矛盾的现象。2024 年美国 GDP 总量 29.21 万亿美元,中国不含港澳台为 18.94 万亿美元,差距达 10.26 万亿美元。2025 年,这一差距预计进一步扩大到 11 万亿美元。但实际上,差距扩大背后存在统计层面的技术因素。
汇率波动首当其冲。2025 年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从 7.12 贬至 7.18 ,仅此一项就让中国 GDP 的美元计价 “损失” 1600 亿美元。同时,通胀差异也影响显著。
美国处于高通胀环境,2025 年一季度 CPI 达 3% ,名义 GDP 因此被推高;而中国近年处于低通胀甚至通缩环境,尽管一季度实际增长 5.4% ,名义增速却只有 4.6% 。此外,两国 GDP 统计方式不同。美国采用支出法,把信贷消费、政府发钱刺激的消费都计入总量,犹如吹胀的气球;中国采用生产法,着重计算实际生产的商品与服务,由此在数据表象上产生 “数字鸿沟” 。
不过,衡量国家实力不能仅看 GDP 数字。“十四五” 期间,中国在众多领域取得创新突破。船舶工业集齐 “三颗明珠”: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国产大型邮轮 “爱达·魔都号” 以及全球领先的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航天领域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建成自主空间站;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国产大飞机 C919 翱翔蓝天。
从研发投入强度也能看出中国发展后劲十足。2024 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 “十三五” 末增长近 50% ,投入强度提高到 2.68% ,已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些投入正转化为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
中美经济结构存在本质差异。美国服务业占比高达 80% ,经济依赖消费驱动;中国制造业占比 28% ,正通过产业升级提升全球竞争力,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已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全球引领者。在人均 GDP 方面,美国仍是中国的 6 倍以上,这体现两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但中国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单位 GDP 能耗四年累计降低 11.6% ,相当于减少 11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全国统一大市场基本建立,民营企业比 “十三五” 末增长超 40% 。
中美差距是多维度且动态变化的,既不可夸大,也不能轻视。中国经济如同稳健前行的航船,以 140 万亿元经济体量为坚实根基,以创新突破为强大引擎,在发展航程中虽会遭遇风雨,但始终坚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