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年西方国家围绕稀土的动作,越来越像是技术版围猎?
法国刚宣布要加速建稀土分离厂,美国那边则高调搞人才归化计划。但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中国把一份稀土企业的核心人员实名制名单推了出来,技术骨干,学历、专业、岗位,全得上报,一个不落。
这是我最近看到最值得琢磨的一步棋。
表面看,这像是一次行业规范。可要真只是为管理,那干嘛要管得这么细?再说,稀土产业链上谁重要谁不重要,圈里人心知肚明。这个名单,根本不是为管理建的,是为了守。
我们不是没吃过亏。
2019年,赣州那起稀土技术泄密案还记得吧?一个高管把整套冶炼工艺图纸拷出来,转手就卖给了海外公司,最后判了七年。2021年,包头一家磁材厂的主管也因为把产品配方泄给境外,被判五年。
这种事不是偶然,是围猎的常态。
你要问为什么稀土这么敏感,这不是矿石有多值钱,而是掌握稀土分离与应用技术的那一撮人,太关键。
技术可以保密,图纸可以锁仓,但人要是走了,一整套工艺就等于带走了。
西方不是没矿。
美国加州的芒廷帕斯稀土矿,全球储量前列。澳大利亚的林德斯矿,也能出货。可问题是,这些国家挖得出矿,却提不出精。精炼、分离、再到磁材制备,中国是唯一一条链上全通的国家。
据《金融时报》今年2月的报道,中国稀土精炼产能全球占比达92%。光这个数据,就已经是一种不可替代。
但更关键的是人。
《日本经济新闻》曾披露,在欧洲某稀土项目启动现场,最核心的提纯设备调试,干脆请了中国籍工程师远程指导,靠翻译传话。这不是技术协助,是技术依赖。
很多国家都想自立。
美国2023年砸了8亿美金搞稀土去中国化,结果半年过去还在找人。法国总统马不停蹄地签协议,搞本地供应链,问题还是缺技术人。
他们急,但我们也知道,靠买设备学不来冶炼手艺,靠翻译翻不出工艺参数。
所以这份名单的意义,不是登记而是锁人。
技术不能溜出国门,这事听着像口号,其实是从人动手术的第一步。
我查了下,这份实名制覆盖的是从上游氧化物分离厂,到下游磁材合金企业,甚至包含部分研究所。名单不只是要知道你是谁,更是要知道你在哪、在干什么。
这其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技术攻防战。
你看得出,我们不是靠限制出口来卡脖子,而是靠人手里那一套看不见的经验,来掌控节奏。
美国之前试图围堵中国稀土,结果搞得自己进退失据。因为就算你搞到矿,搞到机器,没了那些几十年经验的操作工、调控员、工程师,一样没法开工。
这才是真正的护住命脉。
而所谓全球去中国化的声音,越喊越响。
澳洲稀土商Lynas去年就表示要逐步脱钩,在美国建分厂。但你看它财报,投了两年,连试车都还没成功。连美国能源部都公开承认,没有中国支持,供应链难以闭环。
所以现在我们干脆掐断幻想路径——人不外流,技术就不会跑。
说白了,这不是一项产业政策,而是一道国家战略的底线动作。
而这背后,是中国对资源战略的彻底换挡。以前靠产能和价格,现在靠技术和人。
而技术背后是人,人要是流失了,体系就崩了。
这个逻辑,其实跟芯片很像。你说先进光刻机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那一拨能调设备的工程师,是那个能把几百个工序串联起来的系统工程师。
稀土这块,中国没落下。
但也不容大意。
我跟几个做材料科学的朋友聊过,他们说,这几年外面给出的开价越来越离谱,有的直接抛出五倍年薪挖人,甚至安排家属一起移民。你不建立红线,就没人知道什么能带走、什么不能。
实名制就是红线。
不是为了吓人,而是为了让底线变成制度。
这不是一场稀土之争,是一场技术之争。
而技术的起点,就是人。
你说呢,如果连人都守不住,我们还能拿什么对抗这场去中国化?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