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联社报道,为回应美国政府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的举措,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于3月4日宣布,自3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鸡肉、小麦、玉米和棉花被列入15%的高关税清单,而高粱、大豆、猪肉、牛肉等商品则加征10%的关税。这一反制措施不仅体现了中方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立场,更折射出中美经贸博弈的复杂性与长期性。
从国际经贸秩序视角观察,这场关税博弈实质上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缩影。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农产品进口依存度已从2017年的33%降至2023年的18%,同期自巴西、阿根廷的进口占比上升至47%。这种供应链多元化布局,使得中国在贸易对抗中拥有更大的战略回旋余地。但需警惕的是,短期内畜牧养殖业可能面临饲料成本上升压力,这要求政策层面做好应急预案。
特朗普(资料图)
此次关税加征标志着中美贸易战进入新阶段,即从“全面对抗”转向“精准打击”。中国不再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出击,精准打击美国薄弱环节。同时,美国也试图通过单边主义维持其全球霸权。这种战略博弈不仅影响中美贸易关系,也对全球贸易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未来中美贸易关系将呈现复杂多变态势,双方需在竞争中寻找合作空间。但此次关税加征表明,中国在贸易争端中已占据主动,为未来谈判争取了更多筹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普通百姓更需理性看待:消费者:短期部分进口商品价格波动,但国内保供稳价机制完善;投资者:关注农业科技、国产替代、新基建等领域机会;外贸企业:加快布局海外仓、转口贸易等“关税规避”策略。中方的反制既是捍卫国家利益的必要之举,也为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注入强心剂。正如商务部所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场博弈的终极答案,终将写在历史的选择中。
欧洲目前是美国LNG的主要出口市场(资料图)
中国已连续40天没有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据报这是近两年来最长的间隔期,因为贸易商被迫将货船转移到其他地方,以避免中国对这种超冷冻燃料征收关税。根据彭博汇编的船舶追踪数据,此次停运是自2023年6月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宗商品追踪公司Kpler的数据显示,目前也没有任何美国液化天然气运往中国。彭博社报道认为,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贸易战有可能使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卖家和买家脱钩。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国,路透社估计,美国2024年LNG出口量达到8690万吨,较2023年增长2.8%。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LNG进口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LNG进口量达7132万吨。在特朗普的上一届任期内,为反制美国贸易政策,中国于2019年6月开始对美国LNG加征25%的关税,美国对华LNG出口一度陷入停顿。直至2020年中美LNG贸易才逐步恢复。自那以后,中国自美国进口的LNG数量急剧上升,平均每月进口量超过40万吨。
美国的对华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已经中断(资料图)
中国正致力于提高国内天然气的产量,以强化能源安全保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2月份,全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43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7%。与此同时,从煤炭到可再生能源,再到从俄罗斯陆路输送的天然气等更为廉价的替代能源,正在削弱中国对海运天然气的需求。彭博社提到,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今年1月曾宣称,LNG应成为贸易谈判的“筹码”。但中国并未配合,这对试图获得合同以启动新项目的美国天然气商来说是个坏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