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美国国务院宣布的决定生效,一年内暂停对华24%的加征关税,仅保留10%的基准税率。
然后不到24小时,墨西哥就传来消息,原定11月底审议的对华关税提案再度推迟,最早拖到12月国会审议,若15日前未处理,将直接搁置至2026年2月。
两天,两场政策突变,这向外界释放了一个再清晰不过的信号。
什么信号?
那就是,单边保护主义终将反噬自身,任何试图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的政治投机,注定徒劳无功。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两场变局背后的逻辑截然不同。
先看美国。特朗普政府这场关税回调,表面是政策转向,实则是现实压力下的无奈低头。
自2025年2月上任后,特朗普高举“美国优先”大旗,对华关税一度飙升至145%,结果如何?
高盛数据显示,美国GDP增速从年初的2.4%跌至1.7%,经济衰退概率升至45%,核心通胀指标持续走高。
更讽刺的是,关税成本最终全数转嫁到美国百姓身上,低收入家庭年均损失1300美元,高收入家庭更是惨遭5400美元割肉。
这还没完。
当4月美方将对华关税提至84%的时候,道琼斯、标普500、纳斯达克单日暴跌超4%,两周内美股蒸发4万亿美元。
面对国内通胀高企、企业联名抗议、民众怨声载道,特朗普政府不得不从“极限施压”转向“步步后退”。
5月取消91%加征关税,11月再暂停24%,这场违背经济规律的贸易豪赌,终究难以为继。
再看墨西哥。
其对华关税提案从诞生之初就带着鲜明的“投名状”色彩。
今年2月以来,美国不仅对中国加税,还对墨西哥、加拿大等盟友征收25%关税,甚至威胁重审“美墨加协定”。
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辛鲍姆政府,试图通过对中国1400余种商品征收最高50%关税,来换取美方宽宥,声称要借此“提振本土产业”。
但这步棋从一开始就错得离谱。
墨西哥制造业关键零部件超六成来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年产值1200亿美元的生命线,岂能说断就断?
中方的反制,更是让墨西哥体会到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9月末,墨方提交提案当天,中国商务部同步启动两项行动,一是对墨发起贸易投资壁垒调查,二是对墨西哥核心农产品碧根果发起反倾销调查。
虽然没有直说,但外界普遍认为这就是在告诫墨西哥,“加税必遭反制”。
而特朗普的突然转向,彻底揭穿了这场政治表演的荒诞性、
美国自己都在撤退,墨西哥要是坚持加税,非但换不来白宫青睐,反而要独自承受中方反制和产业链断裂的双重打击。
数据显示,2024年中墨贸易额达1094亿美元,同比增长9.23%,中国车企工厂为当地创造数万就业岗位。
在这个时候对中国加税,无异于自断生路。
更戏剧性的是墨西哥内部的激烈反对。
商界集体警告加税将引发工厂倒闭潮,执政党内部议员公开质疑“现在不该挑起对华争端”,财政部与经济部为加税范围吵得不可开交……
这场精心设计的“讨好秀”,最终沦为两次延迟的闹剧。
这些年,总有一些国家以为紧跟大国脚步就能分得一杯羹,殊不知在国际博弈中,牺牲他国利益换来的从来不是尊重,而是更深的困境。
就像墨西哥,本想借对华强硬向美国表忠心,结果等来的却是美方自顾不暇的撤退,和中方精准有力的反制。
中方的立场其实始终明确。
在9月回应墨西哥提案时,商务部发言人曾强调,“中方坚决反对任何一方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达成交易,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将坚决予以反制。”
这个世界,从来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某些国家总盘算着在大国间左右逢源,却忘了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全球供应链早已你中有我,强行割裂只会反伤自身。
说到底,当前墨西哥最该警惕的威胁绝不是中国。
中墨隔洋相望,产业链高度互补,中国始终希望与墨西哥成为合作共赢的伙伴。奈何总有人看不清大势,非要把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扭曲为政治投机的筹码。
墨西哥原本手握与中国深化合作的好牌,却偏要效仿一场注定失败的贸易战,本想借关税提案向美国献媚,反被现实教育得进退两难。
这场三方博弈,既暴露了保护主义的虚妄,更印证了那个朴素的真理,在全球化浪潮中,唯有尊重经济规律、坚持互利共赢,才能行稳致远。
其他还在观望,有冒险想法的国家,也该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