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结果令人警醒:所有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房价格,环比与同比双双下跌。
这不是偶然波动,而是趋势延续。百城二手住宅市场均价已连续32个月环比下跌、34个月同比下跌,“普跌”已成为当前楼市的主基调。
你是不是也在犹豫:现在该不该买房?房价还会跌多久?别急,我们一起来拆解这份“成绩单”。
虽然整体下行,但城市间表现差异明显。上海成为一线城市中的“独苗”: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5.7%。
反观北京、广州、深圳,新房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1%、0.8%和0.7%,同比分别下降2.0%、4.2%和2.6%;二手房跌幅更甚,广州同比下跌6.4%。
这说明什么?核心地段、优质资源、人口持续流入的城市,依然具备价格韧性。而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一线郊区或配套不足区域,同样难逃调整命运。
二线城市整体环比下降0.4%,三线城市降幅达0.5%。越是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城市,跌幅越深、反弹越难。
房价持续下跌的背后,是购房者信心的严重缺失。调查显示,预期未来房价上涨的居民占比连续两个季度不足10%。
摩根士丹利调研指出,约42%的一线城市居民预计未来一年房价还会下跌。当“看跌”成为共识,谁还敢轻易出手?
再加上收入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加大、房贷负担沉重,购房意愿自然一再推迟。很多人宁愿租房观望,也不愿在“下跌通道”中接盘。
说白了,不是房子不好,而是大家不敢买、不能买、不愿买。
开发商的日子也不好过。2025年前9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3.9%,创2014年以来新低。
拿地谨慎、推盘放缓、促销降价——房企正在主动收缩战线。部分企业甚至不惜“以价换量”,进一步拉低市场价格。
与此同时,二手房挂牌量持续处于高位。卖的人多,买的人少,供需矛盾突出,价格自然承压。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价格跌→信心弱→成交冷→库存高→继续降价。打破这个循环,需要强有力的外部干预或基本面的根本改善。
今年以来,各地频频出台购房补贴、税费减免、优化限购等政策。但现实是:政策托底效应正在边际递减。
为什么?因为当前的问题已不仅是“政策松绑”能解决的。居民收入预期、就业稳定性、对未来经济的信心,才是决定购房行为的核心变量。
就像给一辆没油的车不断擦亮外壳——看起来光鲜,但发动不了。真正的“加油”,需要实体经济的全面复苏和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
目前来看,这些根本性信号尚未出现。
中指研究院等机构普遍认为,当前市场仍处于“筑底调整期”,脱离普跌态势尚需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1至10月百城二手房累计跌幅为3.56%,较2024年全年6.18%的跌幅有所收窄。这或许意味着市场正从“快速下行”转向“缓慢筑底”。
但“跌幅收窄”不等于“止跌回升”。就像病人退烧了,不代表已经康复。真正的回暖,需要成交量、价格、信心三者同步修复。
短期内,我们大概率还将看到价格低位震荡,个别热点城市或有微涨,但整体反转仍需等待。
如果你是刚需,不必过度恐慌。房价下跌反而可能带来更好的上车机会,尤其是核心城市优质板块。
但切记:不要为了“抄底”而盲目出手。先评估自身还款能力、工作稳定性,选择真正适合长期持有的资产。
如果你是改善型需求,可以关注“卖旧买新”的窗口期。当前二手房议价空间较大,置换成本可能低于预期。
至于投资客?建议保持谨慎。在市场未明确企稳前,房产的流动性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依然较高。
楼市的寒冬确实漫长,但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永远下跌的市场。每一次深度调整,都在为下一轮健康发展积蓄力量。
眼下,与其焦虑“底在哪儿”,不如关注“自己准备好了吗”。房子终究是为人服务的,不是投机的筹码。
【特别提醒】
本稿件内容是由AI生成为算法和模型的运算结果,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11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10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2025年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均下降。对此你怎么看?
房价还在跌?2025年10月70城数据出炉,楼市底在哪儿?
AI稿件生成过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