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林梦雪】近日,ICANN正式确认新一轮新通用顶级域(New gTLD)申请窗口将于2026年4月正式开放。这一消息为中国企业在互联网基础资源领域的布局带来新契机,也让“顶级域名”这一关乎数字主权、品牌安全与全球化竞争的核心资源再次进入行业视野。
作为长期观察互联网基础资源发展的专家,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裴玮结合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与企业实践,深入解读了新一轮申请窗口的战略意义,并为中国出海企业提供了从认知到行动的全面指引。
从“注册入口”到“数字主权”:中国企业对域名的认知十年巨变
谈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使用的变化,裴玮首先将焦点放在“域名”这一核心元素上。她指出,中国域名产业已形成可观规模——目前全国注册域名总量超3000万,其中国家顶级域“.CN”注册量超过2000万,在全球国别顶级域中稳居第一,“30余家域名注册管理机构、110余家注册服务机构,共同构成了支撑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底座”。
更关键的变化发生在企业认知层面。裴玮回忆,早期中国企业对域名的认知局限于“网络入口”,集中注册.com等通用顶级域;而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布局品牌专属顶级域,“这背后是企业数字主权意识的觉醒,域名不再只是‘访问工具’,更是全球化数字品牌的核心组成部分”。
网络安全风险则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对域名管理的重视。“近年来,解析异常、跨国司法管辖风险等域名安全事件频发,让企业意识到域名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裴玮表示,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将域名管理纳入整体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强化自主可控能力,降低服务中断、品牌受损的风险。
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为域名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裴玮提到,国家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互联网基础资源规范发展,工信部修订《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主导发布《中文域名总体技术要求》等标准,“从申请、运营到管理、安全,形成了全链条合规框架,让企业布局域名资源有章可循”。
中外差距背后:为何互联网巨头先“嗅到”顶级域名价值?
回顾2012年首轮新通用顶级域开放申请,中外企业的差距依然清晰。数据显示,当时谷歌、亚马逊分别申请了46个和55个顶级域名,苹果、微软等巨头也纷纷拿下品牌专属顶级域并投入使用;而中国企业申请总量仅41个,占全球比重不足4%。
“差距的核心在于认知。”裴玮直言,首轮申请时,中国互联网行业对顶级域名的价值、必要性认知不足,“很多企业觉得‘有.com域名就够了’,没意识到顶级域名的战略意义”。但随着行业发展,尤其是域名安全事件的警示,中国企业的认知正在快速提升——“近期多起大范围网络故障都与域名相关,让企业看清:域名是服务稳定运行的‘隐形支柱’,而自有顶级域能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效率与抗风险能力”。
在裴玮看来,互联网企业之所以对顶级域名更敏感,本质与其“数字原住民”的属性密切相关。从战略层面来看,顶级域名是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的核心组成部分,互联网企业参与申请,不仅是商业选择,更是向“规则共同制定者”身份的转变,“提前布局就能在未来的数字生态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从技术层面看,顶级域名是稀缺且排他的战略资源,5G、人工智能等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落地,需要自主、可信的网络基础资源支撑,“布局顶级域,是为五年、十年后的业务形态提前铺路”。
从品牌层面看,互联网企业业务覆盖广、用户基数大,统一的顶级域名能构建专属身份标识系统,“尤其是在品牌出海时,能强化全球用户的认知度与信任感,这是普通域名难以替代的。”裴玮说道。
顶级域名缺失将会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隐形掣肘”
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步伐加快,顶级域名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在裴玮眼中,顶级域名早已超越技术层面,成为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关键数字资产”。
首先,它是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基础。“顶级域名是互联网系统的‘顶层架构’,掌握其管理权与资源,是落实网络强国战略、保障国家数字安全的重要支撑”,裴玮强调,在跨国业务中,域名的自主可控直接关系到数据安全与服务稳定性,“若依赖他人管理的域名,可能面临不可控的风险”。
其次,它是全球市场竞争的“稀缺筹码”。顶级域名遵循“先到先得”原则,且不可再生。裴玮举例,特斯拉曾斥资1100万美元回购tesla.com域名,亚马逊为争夺.Amazon顶级域的独家管理权,经历了十余年法律纠纷,“这些案例都说明,若核心品牌顶级域被抢注,企业要么付出巨额回购成本,要么陷入长期维权,严重拖累全球化进程”。
更重要的是,顶级域名是“数实融合”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裴玮认为,企业是数实融合的主体,而顶级域能为企业搭建数字与实体业务的连接桥梁——“无论是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工厂管理,还是服务业企业的全球用户服务,都需要稳定、专属的域名体系支撑,它既是网络知识产权,也是提升国际品牌竞争力的‘护城河’”。
作为服务行业发展的专业机构,中国互联网协会已为企业搭建起全方位支持体系。裴玮介绍,协会也会针对性为出海企业提供帮助,并将代表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国际域名治理规则制定中积极发声,“争取行业整体利益,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域名竞争创造更公平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