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动力电池产业未来发展将呈现何种趋势?如何在极端状态下也能保证动力电池的安全?
11月11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高端对话在四川宜宾“宜宾文旅号”电动旅游船上举行。长江首城宜宾再次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焦点:一场关于技术路线、安全挑战与全球布局的高端对话在这里展开。
对话现场。(宜宾融媒供图)
动力电池中蕴藏的“能量”巨大。封面新闻记者在论坛上注意到,本次对话以“聚智谋远、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了行业专家、车企领袖与电池企业负责人,围绕动力电池的技术演进、安全性能、成本控制及全球化战略展开深度探讨。
技术路线之争:半固态先行,全固态需长期攻坚
当前,动力电池技术正处于快速迭代期。半固态电池因能量密度与成本的平衡,已成为中高端车型的重要选择。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半固态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长超300%。然而,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仍面临诸多挑战。
“全固态电池的突破需要时间,科学家和工程师需静心研究,不能急于求成。”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吴志新指出,全固态电池是未来方向,但目前仍处于科学攻坚阶段。他预测,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可能要到2032–2033年才能实现,而半固态电池则具备5–7年的窗口期,将成为过渡阶段的主力技术。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对此表示赞同你。他强调,技术应“向善”,即兼顾性能与成本。“半固态电池能在现有产线基础上快速落地,成本几乎不增加,是当前最务实的选择。”他透露,蜂巢能源已在半固态领域实现规模化装车,并计划于2027年开展全固态电池的小规模示范应用。
“液态电池仍有潜力可挖,固液混合技术是液态电池的升级路径,而非全固态的过渡。”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则呼吁行业理性看待技术路线,并建议将关注点从“全固态”转向“下一代电池”,避免因过度炒作影响消费者决策与产业投入。
安全、性能与成本:三重挑战下产业如何应对?
动力电池的性能提升始终围绕三大核心:安全、性能与成本。整机厂与消费者对电池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电池企业正面临“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挑战。
邓承浩从整车企业角度提出三点期待:安全无隐患、性能无短板、成本无压力。“我们与电池企业是同行者,而非施压者。长安与深蓝已深度介入电池研发与回收链条,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电池作为电化学产品,其安全性提升需从材料、结构、制造等多维度创新。杨红新回应称,蜂巢能源将通过材料创新与结构优化应对安全挑战。
“过去五年,中国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从130Wh/kg提升至200Wh/kg,成本下降至原来的1/4,我们有信心通过技术迭代实现多方共赢。”杨红新回应称,蜂巢能源将通过材料创新与结构优化应对安全挑战,并在能量密度与成本之间寻找平衡。
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产量从2020年的83.4GWh增至2024年的超1000GWh,四年间增长超10倍。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493.9GWh,同比增长42.5%。
全球布局:从产能出海到技术出海
中国动力电池在全球市场已形成显著优势,但企业出海仍面临政策差异、供应链本地化等挑战。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动力电池出口量达130GWh,同比增长32.7%。
杨红新分享了蜂巢能源的出海经验,他在欧洲投资建厂时遭遇成本高、政策摇摆等困难,最终转向“技术出海”模式。“我们在泰国建立电池Pack工厂,8个月投产并实现盈利。东南亚市场政策稳定,更适合重资产布局。”
邓承浩则展现了更乐观的全球化姿态,深蓝汽车通过“左舵市场+右舵市场”双线布局,将宜宾生产的电池出口至全球。“我们在泰国设厂辐射右舵国家,月销2万台的S05车型中,海外占比达25%。”
“我们要像大众、宝马在中国一样,在当地扎根、就业、纳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吴志新总结指出,中国企业出海需深入理解当地法规、文化与宗教,实现合规经营与社会融合。
2025年1-9月,四川省动力电池产量达168.1GWh,同比增长49.2%,全年有望突破200GWh,占全国1/5。宜宾作为“中国动力电池之都”,正在构建从“汽车使用”到全场景应用的产业新生态。
未来已来,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正从“规模竞争”转向“生态系统竞争”,这一过程仍面临技术创新瓶颈、体系建设难题以及国际合作障碍等诸多挑战。随着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正式开幕,我们期待这场产业变革,能在技术突破与全球布局中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