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造船业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击,日前,小林鹰之在札幌的一场演讲中宣布了一个震撼消息——日本政府计划设立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70亿元)的专项基金,目标是在2035年前将日本造船业的全球市场份额从目前的13%提高到20%。这一计划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自民党强力推动下,这一计划已被提上日程,并且在党总部为即将举行的总裁选举举行的演讲前一天,专门召开会议进行推进。甚至这一计划被纳入了2025财年补充预算的拟定当中,显示出日本政府对此的重视。 曾经是世界造船霸主的日本,现在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上世纪70年代,日本造船业的全球市场份额一度接近50%,并且在1994年前一直稳居全球第一。然而,如今日本的市场份额已经跌至不到10%,远远落后于中国和韩国。面对这一困境,日本的造船企业纷纷感到危机四伏。今治造船等17家重要企业已经自筹资金3500亿日元进行转型,并与政府资金形成合力。此次计划所投入的万亿日元,预计将成为日本造船业几十年来最大的一场赌注。 这笔资金将如何使用呢?初步规划有三大方向:首先是老旧厂房和设备的现代化改造;其次是建立自动化生产线;最后是加大液化氢运输船等新能源船舶技术的研发力度。 随着新能源的兴起,日本的船企也开始布局这一新兴市场。去年底,七家领先的船企联合成立了一个专门设计新能源船型的公司,目标是抢占这一领域的市场。目前,他们已在这一细分市场上占据了全球30%以上的份额。10月中旬,日本成功交付了首艘氢双燃料拖船,展示了其在绿色船舶技术上的积累和创新。 然而,日本造船业的复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韩国在“LNG船等高端船型”领域几乎已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全球LNG船的新订单中,韩国占据了70%以上,且单一船型的毛利率高达12%以上。相比之下,日本的大多数船厂仍然停留在传统船型的生产上,赚取的利润微薄。
更深层次的挑战来自于产业内部。日本造船业面临着高劳动力成本和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年轻人不愿意从事造船工作。与此同时,日本船企过度依赖本土订单,抗风险能力较弱,造成了市场的脆弱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要在2035年实现20%的市场份额目标,难度极大。相较其庞大的目标,有人建议不如先稳住全球第三的位置,在新能源船舶等特色领域打造出独特的优势,再向前争夺市场份额也不晚。 全球造船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商业竞争,而是国家战略的延伸。在资金的推动下,日本积极与美国合作,组建联合造船振兴基金,寻求在军用船舶和跨洋运输船领域的机会。这一举措表明,日本希望借助“去中国化”的供应链布局,成为西方国家造船的替代中心。 然而,现实并不乐观。中国的造船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在新能源船舶领域,已然占据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2025年上半年,中国的新接订单量在全球造船市场中占比达到68.3%,而其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40%,仅次于日本的42.5%。此外,中国在绿色动力船舶技术方面的优势也日益明显,目前中国船企在这一领域的市场份额已达到61.8%以上。中国船舶集团与中国重工刚刚完成的千亿级重组,进一步增强了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力。重组后的资产规模超过了4万亿元人民币,形成了强大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链协同能力,这使得日本等竞争对手压力倍增。对于日本来说,要想超越中国的这一规模效应和产业链优势,单纯的短期投资显然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