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个连续跌停,直到退市最后一刻都没有再给机会。
ST高鸿用这种极端方式,给A股市场的8.38万名股东上了一堂血淋淋的风险教育课。 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第24个跌停板后,股价已经跌至0.66元时,竟然还有2.1万名投资者冲进去博反弹,结果全部被埋。
2025年11月11日,ST高鸿正式终止上市摘牌。 这只曾经辉煌的通信设备行业股票,最终以0.38元的股价告别A股市场。 从历史高点19.80元算起,股价跌幅超过98%,意味着最早持有的投资者几乎血本无归。
ST高鸿的退市之路堪称A股市场最惨烈的案例之一。 2024年7月30日,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这一纸公告揭开了ST高鸿财务造假的冰山一角。 经过近一年的调查,2025年8月8日,处罚结果正式落地,公司因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进入退市程序。
调查结果显示,ST高鸿的财务造假行为持续了整整9年时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金额接近200亿元。 更严重的是,公司还利用虚假财务数据发行可转债,构成了欺诈发行。 这种系统性的财务造假,直接触发了最为严厉的强制退市条款。
退市程序启动后,ST高鸿的股价开始了连续跌停的噩梦之旅。 35个跌停板不仅创造了年内A股市场的纪录,也让持股者体会到了什么是绝望。 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第24个跌停后,股价跌至0.66元时,跌停板居然打开了两天。
这两天的开板成为了人性的试金石。 部分深套的投资者选择坚守,期待主力资金会拉升自救。 更有2.1万名新投资者认为已经跌到位,大举进场博取反弹收益。 然而市场给了他们最残酷的回应——开板两天后,ST高鸿再次开启一字跌停模式,直到退市都没有再给逃命机会。
从股东结构变化可以看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尽管公司问题已经暴露,但股东总数在退市时仍达到8.38万人。 这背后反映的是部分投资者对国企身份的过度信赖,总认为“国企不会轻易退市”,结果付出了惨重代价。
亏损数据的分布更能说明问题。 持股时间最长的投资者亏损幅度达到98.10%,近两年进场的亏损95%,就连在第24个跌停后抄底的投资者也亏损了42.5%。 无论哪个时间点进场,最终都难逃亏损命运。
ST高鸿的K线图显示,该股实际上已经连续下跌了10年。
这种长期阴跌已经充分反映了公司基本面的恶化,但很多投资者被“国企”光环迷惑,忽视了最基本的风险信号。
退市并不意味着故事的终结。 根据规定,ST高鸿将在摘牌后进入老三板市场交易。 投资者需要重新申请权限才能进行交易,股票名称和代码也会发生变更。 老三板的交易规则与主板完全不同,有的股票一周只交易一天,有的交易三天或五天,流动性极差。
更为残酷的是,退市到三板的股票往往还会继续下跌,不少个股最终跌至几分钱一股。 ST高鸿的投资者即使到了三板市场,仍然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
在ST高鸿的案例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投资者行为与市场风险的错配。 明明公司已经明确要退市,仍然有大量资金前去博傻。 这种非理性行为背后,是A股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炒差、炒小、炒退”陋习的延续。
从立案调查到退市摘牌,ST高鸿用15个月的时间走完了退市全过程。 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风险提示,但投资者往往选择性地忽视这些提示,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侥幸心理。
通信设备行业本身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市场竞争压力,ST高鸿作为行业内的国企,本应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财务造假彻底摧毁了公司的信用基础,也让投资者对国企的信任受到了严重冲击。
退市新规实施以来,A股市场出清力度不断加大。 ST高鸿的案例表明,监管层对财务造假行为已经采取了零容忍态度。 无论公司背景如何,只要触及退市标准,都会坚决执行退市程序。
在退市过程中,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很多投资者甚至不知道老三板市场的存在,更不了解其交易规则和风险特征。 这种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大了投资损失。
ST高鸿的退市过程,也暴露出A股市场风险警示制度的不足。 尽管有ST、ST等风险警示标识,但很多投资者并不理解这些标识的真正含义,甚至将其视为炒作信号。
从投资行为学角度看,ST高鸿案例中投资者的“锚定效应”表现得特别明显。
股价从19.80元高位下跌后,投资者总是以历史高点为锚点,认为反弹空间很大,却忽视了公司基本面的根本性变化。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损失厌恶”心理。
当股价下跌超过50%后,很多投资者宁愿选择躺平也不愿割肉止损,结果越套越深。
这在ST高鸿的案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市场监管的加强意味着,未来类似ST高鸿这样的退市案例可能会越来越多。 投资者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投资理念,更加注重基本面研究,而不是盲目博傻。
ST高鸿的8.38万名股东,用真金白银为这堂投资风险课支付了学费。 他们的经历提醒每一个市场参与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不是一句空话。
黄金税改新政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