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不到半小时,特朗普连发七条贴文,语气越来越急躁。他一边警告
“
国家安全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司法威胁
”
,一边甩出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数字:
2
万亿美元赔偿。
这不是竞选口号,也不是财政部评估,而是他本人对即将到来的最高法院判决
的
“
预演
”
。五年前挑起的
“
全球关税战
”
,如今可能反过来砸在自己头上。
事情正在急转直下。
年
9
月,美国最高法院公开听证会传出风声:几位大法官,包括由共和党任命的,都对特朗普政府当年的关税合法性提出了极其尖锐的质疑。
焦点不是关税本身,而是总统是否滥用了
“
国家安全
”
这张牌
。如果裁定非法,后果不仅是退税那么简单,而是涉及数十国巨额投资协议的合法性。特朗普说得这事确实不是闹着玩的。
问题是他当初把这场贸易战吹得太满,口号喊得太响,协议签得太快。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欧盟、加拿大发起关税制裁,短期内确实让美国关税收入暴涨。
但从
年开始,各国企业、行业代表纷纷将这场
“
安全关税
”
告上法庭。现在,最高法院终于要做一个决定
——
这不是对某一项税率的微调,而是对总统权力边界的重新划线。
特朗普最怕的,不是关税退还,而是投资赔偿。他在任时逼着日本、沙特、卡塔尔等国家签下巨额投资协议,金额加起来高达
万亿美元
。这些投资很多是以
“
你不投,我就加税
”
这样半威胁的方式达成的。
如今如果法院说这些关税
“
非法
”
,那么相关国家有权说:你当初用非法手段达成协议,现在得赔。
这套逻辑不是特朗普编的,是现实里真正存在的法律漏洞。
《
年贸易扩展法》第
232
条原本是冷战时期的遗产,用来应对苏联钢铁渗透。而特朗普却用它来对付中国、欧盟、日本这种贸易伙伴。
那时候他公开讲,
“
关税是好事,我们会赢,而且赢得很轻松
”
。五年后,美国最高法院可能会告诉他:你根本没资格这么做。
讽刺的是,这场官司并不是民主党挑的头,而是由多个行业协会联合发起的。包括钢铁下游制造商、农产品出口商、汽车零部件公司,他们指责特朗普的关税导致成本飙升、订单下滑。这些企业中不少当初还支持过他。现在,他们变成了原告。
特朗普在听证会后第一时间发帖,说这是
“
司法深州
”
的攻击,背后是激进左翼在操控法院。但现实是,连保守派大法官都在法庭上直言:总统是否可以随意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贸易,这将影响美国宪政秩序。
特朗普没法回答,只能转向民粹手段
——
他宣布如果重新执政,将用关税收入向美国人发放
2000
美元现金红利
,每年一次。
问题是,美国关税年收入只有
亿美元,而他发出去的承诺是
6000
亿。这笔账根本兜不住。除非他打算继续加税,加得更狠。但那样的话,全球供应链将再次震荡,物价进一步上涨,到头来吃亏的还是美国消费者。
特朗普赌的是民众短期感知,赌的是法院不敢动他。
不止中国,全世界都被这场关税战波及。中国当年是主要目标,但欧洲、日本、加拿大、墨西哥、韩国也都没逃过。最初这些国家为了避免美国制裁,被迫妥协、签署投资协议。但他们心里都清楚:这类协议的合法性本身就站不住脚。现在,司法反击来了。
从中国立场看,这场
“
关税战合法性之争
”
是一种迟来的纠偏。当年中国被贴上
“
国家安全威胁
”
标签,遭遇高关税、技术禁运、产业脱钩,如今终于看到美国司法系统开始反思。
即便法院不全面否定特朗普的政策,但只要判定其动用国家安全理由不当,就将形成重要的法律前例。
特朗普当然知道这一点,他的紧张不是装的。他不是怕赔钱,而是怕这个判决会让他的政策彻底失去正当性。一旦
年底法院裁定非法,他的全球
“
关税战略
”
就成了一纸空文。他曾试图把贸易谈判变成威胁游戏,但法庭不能被恐吓。
美国财政部如今已经开始进行内部评估:若判决生效,美国可能需要启动退税机制。这笔钱从哪里来?赤字、发债、削减其他开支?没人说得清。一位匿名官员透露,财政部对于
“2
万亿美元赔偿
”
说法并不认同,但承认
“
数千亿美元的赔偿风险非常现实
”
。
国际投资方也在等待判决落地,一旦政策被判非法,可能会掀起一轮索赔潮。别忘了,很多主权基金、国有资本、产业基金都是冲着特朗普的强硬贸易威胁才选择进入美国市场。如果当初的政策漏洞被坐实,这些投资方完全有理由要求赔偿。
这场听证会是美国司法制度的一次压力测试。法院不仅要判断政策合法性,还要对总统权力如何平衡作出回应。一旦判违法,下一步是怎么赔、赔多少、谁来赔。这些问题没有人能答得清楚。特朗普抢先给出了最极端的答案
——2
万亿,只是为了制造恐慌。
特朗普试图用夸张数字绑架法院审判,也想用
“
国家安全
”
的大旗压住质疑。但法院不是白宫,法律也不是竞选演讲。这场战斗不再是关税争端,而是对美国制度本身的挑战。他想通过舆论战赢得判决,可这次,连保守派法官都未必站在他这边。
这场关税战打到今天,不仅没打赢中国,反倒可能让美国自己付出代价。
万亿这个数字也许夸张,但它背后的法律逻辑、财政风险和政治后果,任何一个都足够沉重。如果法院真的裁定非法,接下来该如何面对这些投资国的要求?又该怎么向国内纳税人交代?
这场判决会不会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水岭?美国是否还能在今后的贸易谈判中继续以
“
国家安全
”
为由任意施压?投资方还敢不敢相信美国政府签下的协议?这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但已经被摆上了台面。
也许这场听证会之后,不是中国要担心
“
脱钩
”
,而是美国自己要开始还账了。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