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8日,ST鸿达(原证券代码:002002)在A股的旅程画上了句号。 当天,其股价定格在0.58元,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面值,触及了交易类强制退市红线。 对于持有的投资者而言,A股市场的煎熬似乎结束了,但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仅仅是“跌停马拉松”的上半场。
令人窒息的一幕发生在退市之后。 当鸿达兴业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老三板”)挂牌交易后,其股价并未止跌,反而开启了新一轮的一字跌停。
根据相关报道,其在老三板累计经历了多达36个一字跌停,股价从退市时的0.58元一路暴跌至最低0.12元。 这意味着,即使在退市最后一天“抄底”的投资者,其资产也面临着再次腰斩甚至更大幅度的缩水。
鸿达兴业的前身是江苏琼花,2004年6月25日就在深交所上市。 它曾是扬州市的第四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PVC片材和板材,甚至一度为第二代身份证提供基材,是市场关注的“明星股”。
2011年,广东鸿达兴业集团入主后,将上市公司更名为鸿达兴业,并向其注入了氢能源等热门资产,公司一度转型为“大型氢能源新材料综合产业上市公司”,还号称投资建设了中国首座民用液氢工厂。 在2015年A股大牛市中,其股价曾触及41.47元的高点。
然而,光鲜的背后是巨大的隐患。 控股股东鸿达兴业集团自2021年前后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大量债券违约,逾期有息债务规模惊人。 这直接拖累了上市公司,导致鸿达兴业外部融资断裂,流动性紧张,自身也出现大量借款逾期和诉讼纠纷。
危机的总爆发在2023年9月,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同年12月,实际控制人周奕丰也遭到立案调查。
立案调查就像是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市场信心瞬间崩塌,股价开始连续跌停,直至触及面值退市标准。 2024年3月18日,鸿达兴业被深交所正式摘牌。
然而,退市并不意味着“一了百了”。 2025年3月,退市近一年后,江苏证监局对鸿达兴业及其相关责任主体下达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揭露了令人震惊的违法事实。
调查显示,鸿达兴业在2020年至2023年期间,通过虚增营业收入、虚减营业成本和费用等方式,累计虚增营业收入35.05亿元,虚增利润总额高达40.78亿元。 其财务造假程度触目惊心,例如2022年,虚增利润总额竟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绝对值)的618.70%。
此外,公司还存在擅自改变2019年可转债募集资金用途,将16.91亿元资金提供给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使用,且未如实披露;未及时披露涉及金额27.14亿元的重大诉讼和仲裁等情况。
针对如此恶劣的违法行为,监管部门开出了重磅罚单:对鸿达兴业公司及8名董监高人员合计罚款5780万元。
其中,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周奕丰被处以2200万元罚款,并被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财务总监林桂生被罚款600万元,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这份罚单清晰地传递出“退市不免责”的监管信号。
鸿达兴业的案例是近年来A股退市制度改革深化下的一个缩影。 根据公开信息,2023年A股有46家公司退市,2024年以来退市公司数量继续增加,退市类型也更加多元化,涵盖了交易类、财务类、规范类和重大违法类等多种情形。
监管层明确表示要“突出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并“大力削减‘壳’资源价值”,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保壳”“炒壳”行为。 同时,也强调要“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不仅包括强制退市,也支持通过吸收合并等市场化方式的主动退市。
对于投资者而言,鸿达兴业的案例提供了沉痛的教训。 当一家公司出现如被立案调查、控股股东陷入严重债务危机、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警示信号时,投资者需要高度警惕,重新评估其投资价值,避免陷入“越跌越买”的陷阱。
事实上,在鸿达兴业被立案调查前后,其股东户数却不降反增,部分投资者可能抱着侥幸心理试图抄底,最终损失惨重。 监管层也一再强调,要压实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责任。 在鸿达兴业案发后,当年为其提供保荐服务的一创投行也因2019年的项目被立案调查,这再次向市场释放了中介机构必须履行好尽职调查和持续督导职责的强烈信号。
回顾鸿达兴业的整个历程,从昔日明星股到面值退市,再到退市后被重罚并遭遇数十个跌停,这场悲剧不仅是一家公司的失败,更是一场对资本市场生态的严峻考验。 它让数万名投资者付出了真金白银的代价,也让市场看到了在“应退尽退”的常态化退市机制下,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一追到底”的决心。
当你在K线图上看到那些连续一字跌停的股票时,是否会思考,这背后究竟是谁的过错,又该由谁来承担最终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