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盟和俄罗斯之间的天然气争端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2025年,欧盟刚刚通过了第19轮对俄罗斯的制裁,同时还明确表示计划在2027年彻底停止进口俄罗斯的能源。而俄罗斯能源巨头诺瓦泰克的董事长米赫尔松却放出话来,如果真的禁运俄罗斯天然气,全球气价将飙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最终受苦的将是欧洲的普通民众。
制裁与依赖的尴尬现状
欧盟的制裁政策显得有些矛盾。自从乌克兰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一波接一波,口头上喊着要“断供”,但实际行动上却依然离不开俄罗斯的能源供应。据德国《图片报》的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欧盟仅在购买俄罗斯能源上就花费了58亿欧元,其中大部分都是天然气。更有意思的是,赫尔辛基的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指出,上个月欧盟仍然是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的最大买家。这种一边要制裁、一边又无法摆脱俄罗斯能源的矛盾局面,显得极为尴尬。
而俄罗斯并不是没有应对的策略,毕竟它在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上占据着10%的份额。米赫尔松直言,想要将俄罗斯彻底踢出全球天然气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俄罗斯早已经有后手,如果欧盟真决定禁运,俄罗斯可以将天然气出口转向亚洲的新兴市场,反正能源在手,俄罗斯完全不愁找不到买家。
欧洲民众的能源账单之痛
这场博弈中,最受苦的还是欧洲的普通百姓。以德国为例,从2021年到现在,天然气价格已经上涨得令人咋舌。原本希望能节省一些过冬费用,结果账单越看越贵。数据显示,如果能源价格保持稳定,一个德国四口之家从2022年开始,电费和气费的支出本可以少花约6000欧元,但实际情况却是负担不断加重。米赫尔松还将现在的局面与2021年的能源危机做对比。那一年,由于疫情后需求激增,天然气价格曾一度飙升至每千立方米1200美元以上。他表示,如果这次禁运俄罗斯天然气,情况只会更加糟糕。
他的这番话并非危言耸听。能源价格上涨,意味着各行各业的成本都会提高,最终还得由消费者,也就是普通百姓买单。
成员国分歧下的烧柴预警
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直言,欧盟如果继续推行当前的政策,普通百姓恐怕不得不靠烧木头取暖了。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对2027年断供俄罗斯能源计划的反对声音很大,因为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显然,各国的能源依赖程度不同,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也不尽相同。有的国家经济实力较强,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而有的国家本身能源紧张,再继续施压下去,恐怕会出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强行推动统一的制裁计划并不明智,极有可能激化欧盟内部的矛盾。
能源博弈的未来迷局
如果局势真的升级到禁运俄罗斯天然气的地步,全球能源格局将发生剧变。俄罗斯将天然气供应转向亚洲,势必会加剧亚洲能源市场的竞争,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能源合作模式也需要重新调整。例如,液化天然气(LNG)的运输路线和长期供应合同都必须重新规划。此外,俄罗斯天然气供应一旦发生变化,不仅天然气价格会上涨,石油、煤炭等替代能源的价格也会随之波动。
欧盟深知不能继续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正在加速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但老实说,短期内技术、成本和并网等问题依然难以解决。以德国为例,为了替代俄罗斯天然气,德国加大了海上风电项目的推进。然而,设备的安装和电网的改造需要时间,而且冬季风电发电量不稳定,依然需要依赖其他能源来补充。无奈之下,部分国家甚至重新启用了煤电项目,这与欧盟的碳中和目标产生了新的矛盾。
因此,欧盟和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博弈仍然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双方最终可能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比如通过第三国中转能源,或签订短期的供应协议,总不能一直处于僵持状态。
说到底,这场能源博弈实际上是能源安全、地缘政治和民生成本的三方拉锯。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地位并不是说排除就能排除的,而欧洲又不得不面临价格暴涨和民生压力的双重困境。曾经有欧洲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冬天开暖气时必须精打细算,否则账单就能赶上半个月的工资。虽然目前尚不清楚最终会怎样收场,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平衡方案,欧洲普通民众的日子将会更加艰难。
推动能源多元化转型、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才是长远的解决之道。至于最终能走到哪一步,我们只能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