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马来西亚谈判成果的公布,标志着美方在关税政策上的明显退让:针对中国芬太尼的 10% 关税正式取消,此前悍然加征的 24% 关税暂停一年,就连特朗普为 “振兴美国造船业” 而对中国船只征收的 50 美元 / 净吨港口服务费,也同步暂停一年。至此,中美间互加的关税仅剩下今年 2 月以来的 10%—— 这份 “缩水” 的关税清单,与特朗普此前喊出的 “加税 50%”“加税 100%” 甚至 “加税 245%” 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今年国庆期间他突发奇想的 “再加 100% 关税” 提议,如今彻底沦为空谈,这般转变,无疑是美方认怂的直接体现。
这种退让,更在与美国对盟友的态度对比中显得尤为突出。日本、韩国、欧洲等美国盟友,早年为妥协早早 “低头”,结果不仅要接受 15% 的关税,还得向美国投入几千亿美元;而中国始终坚持以硬碰硬,用对等报复回应美方施压:美方对中国船只征港口服务费,中方就反制;美方搞高科技封锁,中方就管制稀土出口,每一招都精准打在美国的痛点上。正是这种 “打蛇打七寸” 的坚守,让特朗普看清现实 —— 关税根本无法成为攻击中国的武器,秉持实用主义的他,最终只能选择收缩战线,用关税减免寻求缓和。
值得注意的是,谈判成果落地之际,恰逢中美元首近两小时会晤之后,二者形成呼应,让中美关系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每年上万亿美元的双边贸易往来本就是互利共赢的纽带。中方早已释放明确信号:只要不打关税战,愿意采购美国大豆、石油天然气;而中国商品也能持续为美国市场提供高性价比选择,这种 “合则两利” 的逻辑,商人出身的特朗普理应清晰认知。毕竟,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靠施压和威胁换不来长久利益。
不过,对于美方 “部分关税暂停一年” 的表述,仍需保持理性观察,做到 “听其言观其行”。未来一年,若双方能维持合作态势,让贸易往来回归正轨,美国民众能享受到更实惠的中国商品,美国农业、能源等行业也能获得更广阔的中国市场,那么所谓的 “重启加税” 自然无从谈起。毕竟,当合作的红利持续显现,对抗的成本不断升高,继续加税的理由便会不攻自破,这既是对中美两国经济的利好,也是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