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开发商死守高房价?地方政府又为何频频松绑楼市?难道短期内挤掉房地产泡沫,降低百姓购房成本不好吗?实际上,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考量。
先说楼市降温的大背景。自去年下半年起,国内房价显现出下行趋势,全国平均房价从1.1万元/平方米跌至9560元/平方米,降幅超过15%。截至今年8月,在全国100个重点城市中,新建商品房价格仍在上涨的城市仅剩29个,2个城市与上月持平,而多达69个城市的房价均呈现下跌。二手房市场形势更为严峻,百城之中仅有23个城市房价上扬,3个城市与上月持平,下跌城市则高达74个。
尽管如此,国内房价整体仍处于高位。数据显示,8月60个重点城市平均房价为17593元/平方米,购买一套普通商品房动辄需要两三百万,而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平均房价更是高达六七万元/平方米,置业成本高达六七百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多数居民的月收入仅为三千至七千元,高房价使得许多人望房兴叹,期盼房价能够尽快回归合理区间。
面对如此困境,多数开发商却选择“死撑”,即使推出促销活动,折扣幅度也鲜有超过10%。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试图为房地产市场“松绑”。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出台调控政策高达299次,共计627条,涉及放松限购、限贷、公积金政策,以及购房补贴等多个方面。更有甚者,部分城市还出台了“限跌令”,限制开发商大幅降价促销。
那么,为何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不愿房价在短期内大幅下跌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骤降的房价会加剧市场观望情绪,导致开发商手中的房屋更难出售。购房者往往“买涨不买跌”,一旦房价大幅下跌,便会持币观望,期待更低的价格。如此一来,各地的楼市去库存将变得更加困难。大量库存积压,银行向开发商发放的贷款也将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
其次,大幅降价会引发前期购房者的不满,甚至导致维权事件发生。老业主可能要求退房或补偿,这不仅会干扰开发商的正常销售,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此外,如果房价下跌超过30%,导致购房者的首付款大幅缩水,甚至“跌没”,断供现象将会增加。届时,银行手中将积压大量房产,如何变现将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再次,房价骤降将直接打击开发商的拿地积极性,导致土地市场遇冷。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往往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土地财政收入减少,将直接影响到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投资,进而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增长。
最后,房地产市场一旦大幅降温,将波及钢铁、水泥、建材、装修、家电、家具等上下游数十个行业,而这些行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房价大幅下跌,将不可避免地对这些行业造成冲击,影响就业稳定。
综上所述,我国各地给房地产市场松绑,以及开发商不愿大幅降价的背后,是为了避免房价在短期内出现大起大落,从而引发社会和经济的剧烈震荡。稳定,是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首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