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10月30日晚,牧原股份(002714.SZ)披露2025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17.90亿元,同比增长15.52%;实现归母净利润147.79亿元,同比增长41.01%。
在生猪行业正处于周期底部、产业加速出清背景下,这份成绩单再次印证了头部企业在成本控制、结构调整与经营韧性上的领先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在前三季度营收利润双增长的同时,牧原股份在负债压降、现金流改善、资本开支收缩等方面同步取得显著成效。截至三季度末,公司总负债较年初减少97.96亿元,资产负债率降至55.50%,财务结构更趋稳健。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扩张周期告一段落,牧原股份进入“以质取胜”的新阶段,从“规模驱动”转向“现金流与效率优先”,其战略自信和稳健经营的市场信号愈发明确。
成本优势持续巩固,营收利润双增长,盈利质量改善
牧原股份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的同步增长,在行业内可谓“逆风走强”。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猪价震荡下行,周期触底特征明显,市场普遍面临成本高企与利润承压的双重压力。然而牧原股份凭借一体化布局、技术驱动和精细化运营,对冲了周期压力,实现了穿越周期式增长。
从经营细节看,成本下降是利润改善的核心驱动力。数据显示,牧原股份生猪养殖成本从年初的13.1元/公斤降至9月的11.6元/公斤,单公斤成本下降达1.5元。业内分析人士测算,按年出栏规模千万吨级计算,成本下降带来的利润弹性极为显著。某券商养殖板块分析师曾对记者说:“牧原的成本控制优势是行业天花板式的存在,完整的自繁自养系统、配套饲料体系及智能化养殖方案,形成了长周期竞争护城河。”
技术研发与管理创新仍是牧原降本增效的底层逻辑。近年来,牧原围绕健康养殖、种猪遗传改良、营养优化配方、智慧牧场等关键领域持续投入,引入AI养殖、数据化决策系统与自动化饲喂技术,推动产能释放效率与动物健康表现全面提升。
与利润提升并行,牧原主动分享技术成果的行业担当,也为其品牌塑造加分。2021年公司公开“低豆日粮配方”,为行业节粮、降本提供解决方案;同时通过产业互联平台、种猪供应与合作养殖模式,强化与农户共建产业链能力,实现“联农带农、共同增收”。
负债压降近百亿,财务结构更稳健
利润增长只是一个维度,更能体现公司管理底色的是财务结构改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牧原总负债较年初减少97.96亿元,资产负债率下降3.18个百分点至55.50%。叠加公司在10月已完成50.04亿元应付股利支付,实际负债压降规模已突破百亿元,提前兑现年初“降负债百亿”目标。
从负债结构看,牧原重点压降短期债务,三季度短期借款环比二季度下降66.48亿元,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下降16.93亿元。这意味着公司在保持经营稳定情况下主动减杠杆、优化债务期限结构,减少财务成本压力。在猪价偏弱周期主动降杠杆,被业内视为经营稳健的重要信号。
现金流端表现同样亮眼。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85.80亿元,显著改善。随着企业从大规模扩张阶段转向稳增长模式,资本开支下降、项目建设压缩,资金释放空间进一步打开。公司亦在报告中表示,未来将保持资本支出平稳下降趋势,聚焦主业运营效率提升。
市场层面,牧原也展现出对股东回报的积极态度。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财务安全垫加厚,公司未来或在周期波动中拥有更多资本运作和策略调整空间,提升整体行业周期韧性。
国内高质量增长、海外战略起航,双赛道驱动长期空间
在国内业务进入成熟期后,牧原的战略视野正逐步延展到全球市场,这也被视为其未来增长的重要曲线。
国内方面,公司已由“速度型扩张”转向“效率型提升”,进入“轻负债、高效率、稳现金流”的经营阶段。养殖效率、成本管理、科技赋能和组织管理成为公司竞争力核心。有业内人士评价:“牧原不是简单的减速,而是换挡提速。”
海外市场布局方面,牧原于5月向港交所递表,启动H股发行流程。不同于传统的融资逻辑,牧原明确提出港股上市的战略意义在于全球化布局和品牌国际化。公司资金充裕,上市不是为了融资,是为下一个五年国际化铺路。
与此同时,牧原与正大集团、BAF越南农业股份公司等签署合作协议,试图将中国畜牧产业链优势输出到国际市场,复制成熟的饲料、种猪、智能养殖与运营管理体系。
对牧原而言,海外市场不仅意味着增量空间,更是构建全球供应链能力、增强生物安全韧性和产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一环。随着全球猪肉供需结构变化、新兴市场消费升级,牧原试图从“中国最大”迈向“全球领先”。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国内经营稳定推进、港股进程推进及海外合作项目逐步落地,牧原的全球化布局路径将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