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以“天地位育”为主题的首届赤水河论坛在贵州茅台镇举行。
近400位国内外嘉宾齐聚本次论坛,其中包括茅台、五粮液、汾酒、人头马君度、酩悦轩尼诗、保乐力加等全球酒业领袖,以及多位文化学者与跨界代表。
现场,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发表致辞,从消费者的维度论述白酒行业的调整和突围,探讨如何让中国白酒走出调整期、走向国际。
李迅雷认为,本轮白酒的收缩和经济正处在房地产下行周期有很大相关性,也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从经济的维度看待未来酒业发展趋势,李迅雷指出存在三大趋势。第一,“少喝酒、喝好酒”,注重高质量发展;第二,营销从经销商导向转向消费者体验,吸引年轻群体;第三,利润向下游共享,协调上下游共渡难关。
谈及消费者群体,李迅雷透露,2020-2025年,白酒的主力消费人群(30岁到55岁)减少了2800万,受人口老龄化加速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减少。
最后,李迅雷建议,酒类企业要积极出海,提高海外销售规模;同时开发新的产品、新的品种,让价格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年轻人。
以下是演讲文字全文,供行业人士参考:
从目前看,白酒行业还是处在一个调整当中,我们的产量在过去十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萎缩。比如,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的白酒的产量有1300多万吨,但是到今年上半年白酒产量不到200万吨,所以这一轮的白酒的收缩还是非常明显。这明显的背后,我觉得可能跟我们经济正处在房地产下行周期有很大相关性。当然,另外一个因素可能是人口老龄化。
从目前经济数据看,尽管我们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达到了5.2%,这在全球来讲也是屈指可数的,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能够保持这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来之不易。但是这样一种增速更多是靠出口和投资拉动,9月份餐饮业的消费增长只有0.9%,落后于GDP增速。
餐饮业要振兴,酒是餐饮的一个很好的佐料,所以我觉得在大力促消费的同时,应该提振白酒或者其他酒类的消费量、消费规模。今年,我们整个消费增长速度还可以,主要是得益于国家采取了促消费的举措就是以旧换新。以旧换新主要还是在于商品消费领域,比如汽车、家电等,总体补贴规模达到3000亿元,去年是1500亿元,今年3000亿元,这个规模也翻番了。
但是我们在服务消费的补贴上面似乎还没有,我觉得2026年是不是国家可以考虑在促消费方面对服务消费进行国家补贴,这样的话对于提振我们的餐饮消费、服务消费是有好处的。纵观全球,西方发达国家服务消费在整个消费的占比中是超过50%,其中美国的占比是达到2/3,我们现在服务消费占比在50%左右,还有很大的提振空间。我觉得促进服务消费,尤其是餐饮消费目前比较低迷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可以放松在喝酒方面的范围。
前面几位专家讲的非常好,酒的功能很多,我们现在也讲了很多的关于情绪价值,因为我们已经步入到一个比较富裕的阶段了,我们现在的人均GDP水平也是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我们确定的目标是到2035年中国要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作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我们在服务消费上面,在餐饮消费上面,在酒类的消费上面,应该与我们的生活水平相匹配,所以我觉得还是要进一步加大促消费的力度。同时,要大大提振酒业的发展。
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高端白酒尤其是酱香白酒跟房地产周期有高度相关性。2021年是中国房地产上升周期的顶点,2021年以后中国的房地产处在下行阶段,同时我们的酱香白酒的销售收入在2021年达到阶段性的高点,后面几年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落。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房地产行业可能还会面临比较长的调整阶段,但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稳楼市、稳股市,把稳楼市放在第一位,如果楼市能稳,对酒业的发展也会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楼业这个大行业跟二十几个行业都是紧密相关的。刚刚结束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度促消费,要提振消费信心,我想政策上面还是需要综合配套。
从经济的维度看待未来酒业发展趋势,我认为存在三大趋势。
从上半年酒类企业上市公司数据来看,高端白酒的利润增长还是不错,占了整个白酒行业利润的大,说明现在有这种趋势,就是少喝酒、喝好酒,对酒的质量提升未来还是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我们现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高质量发展,白酒行业应该也不例外。
从营销模式讲,行业中心由经销商层面向消费层面转变,要更加关注消费者的体验。消费者的群体比较复杂,比如年轻人对低度酒的偏好可能更大一点,我们怎么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另外,中国在过去五年当中,从2020到2025这五年当中,白酒的主力消费人群减少了2800万。所谓的主力消费人群就是30岁到55岁,这个人群是减少了2800万,可能接下来人口老龄化加速,这方面可能还会再进一步减少,酒类企业怎么转型?怎么能够吸引年轻的消费群体,这方面就是量增到质增的改变。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更加注重消费者体验。
第三个方面,建议产业链的利润要向下游共享。因为随着现代白酒的市场价格下跌,经销商的毛利率在明显下降,酒类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产业链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觉得上游、中游、下游要协调,共生长。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整个海外的销售规模还是比较少,如何应对?我觉得酒类企业还要积极出海。出海一方面让我们的酒能够更多地出口;另外一方面,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收购海外的酒类企业,毕竟中国的白酒消费量,我的理解是40度以上的叫烈性酒,中国的消费量要占到全球70%左右,如此庞大的比重,我们仅仅在国内恐怕还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去迈向海外,在这方面我想空间还是比较大。
第二,我们要考虑的是价格问题。这些年来,酒的市场价格明显回落,我们是被动守住还是主动出击?我们可以开发新的产品、新的品种,让价格能够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年轻人,更好的口味和更有性价比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使白酒销量能够进一步回升。
我从一个做宏观经济研究的人,我从我的角度谈以上看法,讲的不一定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