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特朗普政府突然出手,对俄罗斯两大石油巨头重拳出击。几小时后,布鲁塞尔跟进,欧盟发布第19轮对俄制裁措施。这一次,名单里首次出现了与中相关的企业。
两大阵营的协调动作、制裁对象、能源走向,都指向一场更深层的对抗。曾被外界看作“对俄温和派”的特朗普,为何在这一刻急转直下?
特朗普挥下制裁铁拳,局势骤变
2025年10月22日清晨,美国财政部官网更新了一条简短却异常直接的声明。Rosneft和 Lukoil——俄罗斯两家石油巨头被正式列入“特别指定国民”(SDN)名单,所有在美资产即刻被冻结,美国个人与企业一律不得与之有任何交易。这一决定毫无征兆,也没有提前吹风,宛如一记冷拳,直击全球能源市场。
Rosneft 是俄罗斯国家控股企业,长期是莫斯科的外交工具和财政支柱,在俄罗斯原油出口中占比极高。Lukoil 虽为私营企业,但体量庞大,海外布局广泛。两家公司合计几乎占据了俄罗斯原油出口的半壁江山,牵动着全球能源市场的神经,也牵动着克里姆林宫的财政底线。
财政部长贝森特亲自签署制裁令,声明中强调:“俄罗斯政府必须为其持续侵略行为承担代价。”虽然措辞仍然官方克制,但释放的信号明确:美国对俄政策已切换至强硬模式。
这一转变令人意外。特朗普政府在过去几个月对俄政策始终犹豫反复。一方面,他强调与普京的私人关系“良好”;另一方面,国防部、国务院却持续推动加码制裁措施。而特朗普始终未给出明确指令,制裁提案被一次次推迟,执行部门不断等待“最终决定”。
情况的变化出现在10月中旬。多家媒体在10月16日报道,特朗普与普京进行了一次“深入且直接”的电话交谈,内容被高度保密。紧接着,西方情报机构捕捉到一个动向:美俄双方原计划月底在布达佩斯举行一次会面,级别为首脑对话。
但仅仅六天后,特朗普亲自在社交媒体上发文:“会面取消。”简短四个字,掀开了本轮制裁的序幕。紧随其后的财政部公告,让外界意识到:美俄之间的最后窗口已经关闭,直接对抗重新浮现。
最为显眼的是制裁的力度与范围。本轮措施涵盖资金冻结、贸易禁令、海运限制及金融结算中断。美国不仅将两家俄油公司逐出美元与欧元结算系统,还同步发出针对承运商与第三方金融机构的“次级制裁”警告,意图封锁俄罗斯通过替代路径绕开制裁的所有可能。
这不是一次象征性的动作,更不是简单表态。制裁目标直接指向俄罗斯石油出口主渠道,背后意图极为明确——切断俄罗斯的能源外汇流入,压迫其对外军事能力,试图以经济重锤削弱其战争持续力。
多家金融媒体在第一时间给出分析,认为此举将对全球原油供需、价格路径、能源贸易格局造成直接冲击。纽约油价在制裁发布两小时内上涨3.7%,布伦特原油升至每桶92美元,市场快速做出反应。
而更深层的风暴,还在布鲁塞尔酝酿。
美欧动作同步,能源战线收紧
就在华盛顿祭出制裁重锤后不到六小时,布鲁塞尔方面也宣布了第十九轮对俄制裁通过的消息。欧洲委员会声明措辞简练,却信息量巨大。首次明确:欧盟将对俄罗斯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实施“逐步性全面禁止”措施。
这是欧盟对俄罗斯能源的又一重大突破。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天然气始终是欧盟对俄制裁中最难触碰的领域。大量成员国对俄罗斯管道气和LNG依赖度极高。此前几轮制裁均绕过了LNG,主要集中在煤炭、原油和技术出口限制上。
而这次,连LNG也被纳入禁区。欧盟委员会表示,将禁止签署所有新LNG合同,并逐步取消现有合同,目标是在2028年前实现对俄LNG“零依赖”。
这项措施的敏感程度极高。包括德国、比利时、西班牙在内的多个成员国港口,都承担着俄气转运和中转任务。尤其是法国的敦刻尔克和荷兰的埃姆斯港,是俄LNG在欧洲的重要落脚点。禁令一出,这些节点将面临重新布局甚至关闭风险。
不仅如此,欧盟还将117艘被称为“影子舰队”的运输船只列入黑名单。这些船只长期被怀疑用于运输绕开制裁的俄原油和LNG,通过挂靠第三国、伪造文件等方式掩盖真实来源。制裁清单一公布,相关港口安保与查验机制即刻升级,多艘船舶被禁止靠岸或转运。
欧盟的动作之快,让外界震惊。更令人关注的是,这一制裁方案的通过过程前所未有地顺利。此前在能源议题上常现分歧的匈牙利、斯洛伐克、意大利等国这次并未投下反对票。欧盟外交专员博雷利指出:“俄罗斯的能源武器化行为已无法容忍,欧盟必须保持统一战线。”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制裁中,欧盟还将“第三国协助规避”的行为纳入打击对象。这意味着,除了俄罗斯本国企业,任何帮助俄油绕开西方制裁的公司或机构,若经查实,也将被列入清单。
路透社报道称,制裁清单中包含若干在第三国注册、但与俄罗斯石油出口合作密切的贸易与物流公司。这些公司通过中转港口、非美元结算等方式协助俄油在国际市场流通。这一举措标志着,欧盟开始追查整个能源绕制裁网络,而非仅锁定俄企本身。
华盛顿与布鲁塞尔的这一轮动作,显示出高度协调。多家国际观察机构认为,美欧可能在私下完成了细节对表。美国以金融与石油制裁为主,欧盟以天然气与运输链打击为辅,两者形成互补格局,试图在最大限度切断俄罗斯能源外汇路径的同时,尽量避免自身能源结构遭到瞬间破坏。
战术调整已然明朗,工具箱里剩下的牌并不多。这次美欧同步出击,不仅意在对俄罗斯能源行业“正面围堵”,更有意试探其下一步反应。
而这一切的节点——只用了不到24小时完成从宣布到执行,节奏之快,配合之紧,是整个俄乌冲突期间前所未有的。
普京失约,特朗普断联
2025年初,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对俄政策曾一度显得模糊。白宫声明与国务院通稿多次强调“外交优先”“寻求停火窗口”。然而,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的军事推进始终没有减速。西方情报评估报告显示,俄罗斯在春季至夏季的战线扩展迅速,补给链稳定,油气出口未受实质性阻碍。
特朗普起初试图以个人外交破局。2月、4月、6月,普京与特朗普三次通话被披露。通话内容不对外公布,但从会后表现看,特朗普坚持推进“谈判路线”,并在多次内部会议中要求暂缓新一轮制裁措施。
7月中旬,阿拉斯加的一场闭门会晤引发外界高度关注。美国未正式对外公开行程,俄罗斯外交部只发布了简短新闻稿。事后,特朗普在记者会上被问及会谈细节,仅回应一句:“对话仍在继续。”
这一态度引发美国国内部分反对声音。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连续两次传唤国务院高级官员作证,要求解释“为何制裁长期停摆”。能源部内部也发出风险预警,认为继续保持观望将“纵容俄罗斯利用能源优势强化战争能力”。
10月16日,被认为是关键分水岭的一天。白宫新闻简报中提到,特朗普与普京进行了“直接沟通”,原计划月底前安排一场面对面会谈,地点选在布达佩斯。此举被不少外媒称为“最后一赌”。
但仅六天后,情况急转直下。特朗普亲自发布声明:取消与普京会面。声明语气坚硬,称“反复沟通未见实质进展”。
特朗普与普京的会晤被无限期搁置
几乎同步,财政部正式启动制裁程序,连夜冻结两大俄油企业在美资产并发布交易禁令。这一连串举动,说明特朗普在对俄策略上出现根本性转向。
“窗口已经关闭”,是多家国际媒体在评论中使用的措辞。一位美方安全官员表示:“总统对俄罗斯的耐心已被消耗完。”这番话虽未经正式引用,却概括了当时白宫气氛。
而被取消的布达佩斯会谈,从未再被重新提上议程。两国外交系统联系降至最低,联络通道限于驻外大使馆层级,实质性沟通几乎停滞。
名单之外,暗线浮出
美欧这轮制裁呈现出一个新特点:不再局限于制裁俄罗斯国内机构,而是开始清理外围支援链条。
此前,俄罗斯在能源输出上依赖多渠道中转和第三方结算机制。不少运输、贸易和保险公司注册于他国,但实际业务与俄罗斯能源出口关系密切。
欧盟制裁清单中增加了大量这类“灰区公司”。一些企业被指为“影子舰队”服务,承担绕制裁运输任务。这类船只在AIS系统上伪造航迹、挂靠不明港口,通过中东、南亚等区域进行隐蔽交易。欧盟将117艘相关船只列入黑名单,限制其靠泊、补给、保险等港口服务。
美国方面则侧重打击金融通道。财政部与SWIFT系统协调,对所有疑似参与俄油交易的账户加强监控,特别是在非美元结算平台上的大额转账记录。
随着制裁向外围延伸,多个国家的企业受到连带影响。特别是那些在俄能源贸易链中扮演桥梁角色的公司,开始面临资金冻结与审计调查。一些港口开始主动拒收可疑船只,国际船运保险费用急剧上升。
制裁之外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部分海运国之间开始协调信息共享,国际能源市场出现调整路径的现象。希腊、阿联酋、新加坡等枢纽港口加强审查力度。
这些行动表明,美欧已不满足于只制裁俄罗斯本土企业,而是试图摧毁其整个出口体系的“灰色支架”。
最终效果尚需观察,但至少在制裁发布48小时内,已有数十条能源运输航线因“清关困难”而中断。制裁行动正从纸面条文,变成现实操作。
参考信源:
《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俄罗斯两大石油公司实施制裁》——新华网,2025年10月22日
《欧盟通过第19轮对俄制裁措施 涉及能源与航运领域》——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年10月23日《欧盟新制裁名单公布 涉俄能源企业与影子舰队受限》——人民网,2025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