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面对三年两换董事长、业绩现“瓶颈”、产品结构失衡以及新费率改革带来的挑战,兴业基金能否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实现突破?
10月17日,兴业基金发布的一则人事变动公告,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刘宗治于10月16日正式履新公司董事长一职,原董事长叶文煌因年龄因素卸任。
这一人事变动的背后,是兴业基金近年来遭遇的业绩瓶颈以及产品结构失衡等棘手问题。在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费率改革持续深化的当下,新任掌门人刘宗治能否引领兴业基金走出困境,成为市场聚焦的热点。
三年两换帅
业绩“攀升”之路坎坷
新上任的董事长刘宗治,是兴业银行体系内成长起来的金融专业人才。他曾在兴业银行总行的多个核心部门任职,涵盖投资银行部、企业金融总部投资银行部、风险总监岗位,以及投行与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部等,丰富的银行体系工作经验为其执掌兴业基金奠定了坚实基础。
离任的叶文煌同样出身兴业银行,此前担任过兴业银行深圳分行副行长、成都分行副行长,以及总行资产托管部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务。2023年4月,原董事长官恒秋到龄退休,叶文煌接任。然而,叶文煌的任期尚未满三年,兴业基金便再次迎来董事长的更迭。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9月,兴业基金总经理胡斌离任,由国泰基金原副总经理李辉接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在同一年双双换新。
高层频繁变动,与兴业基金近年来的业绩表现紧密相关。2022年,兴业基金面临较大的业绩压力,营收同比下降7.2%,降至11.3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22%,降至3.8亿元。叶文煌、李辉上任后,兴业基金的管理规模实现了稳步增长。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其管理公募基金规模从2022年末的2618.6亿元增长至4480.2亿元,累计增长幅度达71%。营收和净利润在经历2022年的双降后也开始回升,2024年营收为12.37亿元,同比增长5.9%,三年后终于超越2021年的12.12亿元;净利润为4.26亿元,同比增长6.2%,但相较于2021年的高点4.91亿元仍有差距。
尽管规模增长显著,但兴业基金的盈利能力仍未恢复到历史最佳水平。这背后,既有市场竞争加剧的因素,也与公司产品结构失衡密切相关。在公募基金行业,规模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利润增长,尤其是当产品结构偏向低费率的固收类产品时,管理费收入的提升空间十分有限。
目前,兴业基金的债券型、货币市场型基金占比分别高达57.6%、38.8%,而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不足4%,这种“强固收、弱权益”的结构,使得公司在费率改革的背景下,盈利压力进一步增大。
产品结构失衡
权益业务成“软肋”
与其他银行系公募机构类似,权益业务一直是兴业基金的短板。截至2025年6月末,在兴业基金在管的公募基金中,债券型、货币市场型基金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不足4%。产品结构失衡,不仅限制了公司的盈利能力,也使其在居民财富向权益资产转移的行业趋势下,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2024年,兴业基金的权益业务遭受重创。当年9月,公司的“权益大将”钱睿南因个人原因“清仓”卸任在管的两只产品,并离开了兴业基金。钱睿南于2021年3月加入兴业基金,当年末在管产品规模一度达到79.5亿元,且均为混合型产品,占兴业基金同期混合型产品规模的31.6%。
然而,其管理业绩并不理想,Wind数据显示,钱睿南在兴业基金管理的3只产品任职回报全部为负,其中兴业兴睿两年持有A、兴业多策略任职回报分别为 -30.2%、-27%。
钱睿南的离任,进一步削弱了兴业基金的权益业务实力。目前,兴业基金在管的混合型基金有32只,但其中一半规模在1亿元以下,仅有兴业兴睿两年持有、兴业聚华两只产品规模超过10亿元。权益类产品规模小、业绩不佳,导致公司在权益市场的话语权较弱,难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产品结构失衡的背后,是兴业基金在权益投资领域的长期投入不足。与其他头部公募相比,兴业基金在权益研究、投研团队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权益投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投入,而兴业基金过去更依赖固收业务的稳定收益,导致权益业务发展滞后。在公募基金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的背景下,这种结构性短板将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关键因素。
费率改革冲击
“基本盘”面临考验
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推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给公募机构的业绩带来了直接压力。固收类产品的管理费普遍低于权益类产品,费率下调进一步压缩了盈利空间。
2025年9月,证监会正式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推动第三阶段费率改革,其中重点聚焦基金认申购费及销售服务费改革,鼓励权益类基金发展与长期投资。
本次费率新规几乎重塑了基金销售生态,后续基金销售机构的收入压力以及以债基为代表的基金负债端压力可能会逐步显现。
对于兴业基金而言,费率改革的影响尤为显著。当前,债券型基金占据公司半壁江山,费率改革新规落地后,公司产品结构失衡问题将更加突出。一方面,债基管理费下调将直接压缩公司收入;另一方面,赎回费调整可能导致部分债基规模缩水,进一步影响管理费收入。在权益业务尚未形成有效支撑的情况下,兴业基金的“基本盘”将面临严峻考验。
面对费率改革带来的挑战,兴业基金已启动新一轮高管团队调整。2025年9月,蒲延杰出任兴业基金总经理助理,其丰富的权益投资经历(曾任兴银理财首席权益投资官、权益投资部总经理等职)被市场视为公司加强权益业务的信号。此前7月份,公司督察长与副总经理岗位实现了对换,进一步优化了管理层结构。
然而,高管团队调整能否转化为实际业绩提升,仍有待观察。兴业基金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结构失衡问题,加大在权益投资领域的投入,提升投研能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权益产品。同时,公司还需适应费率改革带来的行业变化,优化收入结构,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
在公募基金行业加速分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兴业基金的“困局”并非个例。银行系公募机构普遍面临“强固收、弱权益”的结构性矛盾,而费率改革则进一步放大了这一矛盾。对于兴业基金而言,新掌门刘宗治的上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能否带领公司打破路径依赖,实现从“规模驱动”到“质量驱动”的转型,将决定兴业基金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市场正翘首以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