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澳这次签协议,核心目的其实就是想把稀土供应链往自己手里拽一把,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这事儿最近闹得还挺大。
毕竟稀土关系到高科技、军工、能源这些关键领域,谁都不想被卡脖子,现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一起出手,联合投资、搞价格保护,还拉着日韩一块玩,表面看起来阵仗不小,钱也不少,六个月内30亿美元,项目资源价值说得天花乱坠,号称能撬动530亿美元的矿业盘子,光是美国进出口银行就甩出七份融资意向书,金额超过22亿美元,整体上看确实是想下重注,连价格都给钕镨磁铁定了个保底价,每公斤110美元,比市场价高出一截,这种操作其实就是在给澳洲矿企打气,怕他们亏本不敢投,顺便还设了战略储备池,日韩也能进场,明显是要搞个“西方矿产联盟”,把稀土圈起来自己玩。
不过说白了,钱和联盟都不是最难的,真正卡住西方脖子的还是技术,尤其是稀土分离提纯这一关,这可不是谁有矿就能搞定的事儿,稀土里头有17种元素,化学性质极其接近,分离纯度动辄99.99%、99.9999%,这不是随便搞搞就能达到的门槛,中国能做到现在这个地步,靠的是几十年技术积累,像徐光宪院士当年搞出串级萃取理论,直接把中国稀土科技带上了快车道,后面各种分离工艺、萃取专利层层叠加,碳酸氢镁法、离子型稀土矿浸萃一体化,这些都是世界领先的技术,别看澳美投钱投项目,技术这一环还真不是砸钱就能补的。
专利这块更是个死角,中国目前独家萃取专利有439项,2025年全球新增稀土专利里,中国企业占了82%,美国才7%,这差距不是一年两年能追上的,等于中国把技术护城河筑得死死的,别人想绕过去,难度比登天还大,澳大利亚虽然有资源、有矿业经验,但本地加工能力一直是短板,绝大部分稀土、锂矿还是得拉到中国去加工,西方这套“去中国化”供应链,说得热闹,实际落地还差得远。
美国这几年其实也挺着急,自己明明有稀土矿,结果早些年把加工环节全外包了,国内冶炼厂倒闭,技术团队散了,等到想自己干的时候,发现已经落后太多,美国最大稀土企业MP Materials,重稀土分离基本没戏,轻稀土纯度也就99.9%,剩下的92%的精矿还得送到中国去提纯,这种“有矿没技术”的尴尬,靠几份协议、几轮融资,想短期逆转,实在太难。
中国这边就不一样了,稀土产量全球近七成,精练产能更是占到92%,全产业链覆盖,能提供全套17种稀土金属,精练纯度能做到99.999%,这不是说说而已,连美澳现在的项目,最终还是得看中国的脸色,全球稀土供应链其实已经被中国牢牢掌控,西方想自己搭链条,资金、资源、技术、产业链缺一不可,现在只是刚刚起步,路还长得很。
地缘政治这几年也让稀土变得更敏感,2025年4月中国对七种稀土元素实施出口管制,全球一下子都紧张起来,西方赶紧推协议、搞联盟,想把供应链搬回自己手里,可中国很快又升级了管控,10月直接把稀土全产业链技术纳入出口管制范围,这等于以前只是卡原材料,现在连技术都卡住了,西方想绕开中国,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其实大家都明白,稀土这东西不是谁有矿谁就能赚大钱,核心还是看谁能把技术、产业链都掌握在手里,中国几十年积累下来,专利、工艺、人才、产业配套一条龙,别说美澳,连日韩都只能跟着买原料、认购储备池,想自己做完整产业链,至少现在还看不到希望。
未来怎么走,现在还真不好说,西方肯定不会甘心一直被中国卡着脖子,协议、投资、联盟、储备池这些动作只会越来越多,但稀土分离、提纯的技术壁垒不是一年两年能突破,专利护城河也不是砸钱就能填平,西方要是想彻底摆脱中国,除了资金和政策,还得在技术和产业链上下死功夫,这种事急不来,慢慢积累才有可能出成果。
中国这边其实也在不断升级自己的管控和技术,专利数量还在增加,工艺还在优化,出口管制范围也在扩大,等于把主动权握得更紧,西方要是想靠协议、联盟就逆转局势,难度真的不小,毕竟技术、产业链才是稀土话语权的核心,谁掌握了这两点,谁就能主导全球格局。
现在大家都在盯着稀土这块蛋糕,谁都知道未来高科技、军工、能源转型都离不开稀土,西方想摆脱中国,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毕竟被卡过一次脖子,谁都不想再来第二次,美澳这套操作虽然声势挺大,但短期内很难撼动中国的主导地位,技术和产业链的积累才是最关键的。
说到底,稀土这场博弈已经不是简单的资源争夺,更像是一场技术和产业链的较量,中国凭着几十年的积累,已经把稀土供应链牢牢掌控在手里,美澳就算投再多的钱,短期内也很难追赶上来,未来局势怎么变,还得看技术和产业链谁能跑得更快,现在来看,中国的优势依然稳固,西方的去中国化之路还远远没有到终点。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