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四川新荷花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已是它十四年来第四次冲击资本市场。从中药饮片龙头到屡战屡退的“IPO长跑者”,新荷花从A股转向港股,从过会后撤回再到申请失效、重新递表,几乎走遍了拟上市企业可能经历的所有曲折。
对于“新荷花”我想很多人是不熟悉的,虽然你可能用过他们的产品。好吧,我再说仔细一点,你是不是去过中医院,最后医生给你开一堆中药,然后问你要不要代煎。问题就出现了,你要是选择代煎还是不知道“新荷花”是谁,如果选择拿回家,然后药房会给你一大包中药塑料包,这塑料包就是定量的中药,然后回到家你就按医生开的量,取出需要的塑料包,拆封煎熬就行了。
这省去了药房每一个都需要称重,然后给你每个再包一个大纸袋,浪费时间。而这一个个塑料包,有次我回家自己煎熬的时候,发现很多都是新荷花的字样,后来查询才知道这是一家给中医院供给定量中草药饮片的企业,所以我记住它了。
作为一名关注企业IPO多年的九晨,今天就以它为例,说一说许多未上市成长企业的共同命运:在上市的门槛前不断尝试,始终绷紧神经不敢松懈,生怕一次失误就前功尽弃——这种如影随形的不安全感,恰恰揭示了上市对这类企业的根本意义。
业绩不稳定,是新荷花为代表的一批拟上市公司的通病,其实很多企业都一样,那种业绩噌噌涨,基本都不是常规企业。资料显示,2022年至2024年,新荷花营收从7.8亿元增长至12.49亿元,表面看步伐稳健,盈利却在2023年冲上1.04亿元高点后回落至8911.2万元,毛利率从21.1%一路下滑至17.1%。还有营收的剧烈起伏:2010年冲刺A股时高达6712.55吨,2019年却降至3824.87吨,而2024年为备战港股,又骤然拉升至8576吨,两年间激增45%。
员工规模同样“大开大合”:2020年公司仅319人,到2024年已扩张至616人,其中生产人员翻倍至336人。这,想必是为匹配上市预期所做的突击式扩张,无疑打乱了企业原有的经营节奏。
当然了不止上述这些“骚”操作,在股权与资金层面,新荷花同样显得被动。为满足上市对控股权的隐性要求,实控人家族的持股比例从2011年不足30%大幅提升至65.2%。上市前夕,公司密集回购国药君柏所持股份、转让广发信德持股,一系列股权腾挪与治理调整,也暴露出未上市企业股权结构的不稳定性。
资金链更是长期紧绷。2024年,公司净经营现金流一度为负,流出46.7万元,贸易应收款高达5.58亿元,周转天数拉长至155天。在没有上市融资“输血”的情况下,企业只能在现金流这条钢丝上小心行走。
当然了,我们今天采用有数据可查的“新荷花”为例,实际上在中小企业IPO路径,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很多。了解到这里,就有些老板的观点冒出来了,为什么要上市,上市后怎么干,其实很多企业没有想清楚,最后随波逐流。
中药饮片行业高度依赖产能升级与质量管控,新荷花虽拥有获得中英药典认可的DNA鉴别技术,却受制于资金压力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另外多次产品抽检不合格的背后,也折射出研发与品控投入的不足——而此次上市募资计划投向的数字化升级与海外渠道建设,恰恰是打破这一困局的关键。
更深层地看,未上市企业由于缺乏公开市场的估值基准和合规约束,常常不得不在“冲刺业绩”与“坚守初心”之间摇摆。新荷花产量的大起大落,正是这种发展失衡的体现。
对成长性企业而言,上市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构建稳定发展能力的起点。它不仅能够提供成本更低的融资渠道,缓解如新荷花所面临的现金流焦虑;还能通过合规要求,倒逼企业完善治理结构,结束股权与经营数据的随意波动;更重要的是,借助资本市场的公信力,企业能够放大自身的技术优势与品牌价值。
九晨财关认为,新荷花十四年的执着,映照出无数成长中企业的共同身影:他们不敢停步,因为未上市的不确定性始终如剑悬于顶;他们渴望上市,因为资本市场所带来的,是足以穿越周期的稳定力量。这场漫长IPO征程的意义,早已超越融资本身——或许它是一条企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成熟”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许家印家族信托 可能被击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