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在与中国的关系中展现出得寸进尺的态度,而中国则通过建立生态制裁体系,成功暴露了美国的最大弱点。因此,特朗普政府不得不再次软化态度,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开始倒计时。然而,随着中美经贸磋商的临近,人们不禁要问,接下来的中美会晤能否真正缓解双方紧张局势?
中美第五轮经贸磋商即将开启
据媒体报道,2023年10月18日,美国财长贝森特与中国进行了一次重要的通话,双方就经贸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一致同意尽快举行新一轮经贸磋商。稍后,美国方面还透露,中美两国将在下周的东盟峰会期间,于马来西亚举行面对面的经贸谈判。
特朗普也在表态中提到,他曾威胁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但这种策略并不可持续,因为其可能对美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政府内部分歧逐渐显现,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西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他“深信”特朗普与贝森特能够和中国达成协议,使两国关系回归互利共赢。
有趣的是,每当美国展现出对中国的示好态度时,股市、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都会有明显的反应,这种波动常常触动特朗普政府的神经,因此,中美关系的变化不仅关系到政治,还涉及到市场信心的调节。特朗普这次的表态,既是一种无奈的妥协,也是真情流露。
因为,中国对美大豆订单的减少直接导致了特朗普支持率的下滑。如果美国富人财富因股市波动而缩水,特朗普在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中将面临巨大的压力。特朗普近期对中国的关税威胁看似要迫使中国让步,但中国显然并不打算给他这个台阶。因此,特朗普只能选择自己为自己找台阶下,这也是他在面对中国时的真实表现。
中美经贸磋商是否能够缓解关系?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清导致中美关税战的根本争议点。这些问题涉及稀土、大豆、船舶、关税、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多个方面。例如,稀土争端的起因是9月底美国加强了对中国企业使用美国技术的限制,作为回应,中国开始利用稀土作为反制工具。显然,稀土问题将成为此次中美会谈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双方必须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为10月底的APEC会晤做好充分准备。
另外,中国对美大豆订单归零的问题也必然会成为会谈的重点。中国始终坚持公平、平等和互惠的原则,面对美国的关税威胁,中国大豆订单的减少并不意外。此次会谈中,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将考验美国的诚意。
更为复杂的是,关于芬太尼问题的20%关税。9月6日有媒体报道称,在第四轮中美谈判后,中方要求取消这一关税,但美方没有给出明确答复。美国之所以坚持这一关税,正是试图将芬太尼问题推给中国,如果放弃这一关税,意味着美国必须承认芬太尼问题与其自身相关。因此,芬太尼问题也将成为中美谈判的关键之一,能否取得进展,显示出美国的诚意。
中美关系:没有绝对的对错
必须明确的是,美国的特性就是得寸进尺。中美之间的贸易磋商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正是因为美国习惯于将每一轮谈判视为下一轮博弈的铺垫。这一模式早已成为中美经贸互动的常态。因此,中美之间的关系注定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非黑即白”,而更多的是在分歧中寻找合作,在合作中管控分歧。
从中国的立场来看,态度始终十分明确:“如果打,我们奉陪到底;如果谈,我们大门敞开,但美国不能一边谈判一边威胁恐吓。” 中美关系的未来仍将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博弈,充满了复杂性和变化性,尤其是在经贸和科技领域,双方难以彻底脱钩,但也无法避免博弈的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