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美国国防部紧急宣布投入10亿美元抢购关键矿产,其中2.45亿美元专门用于抢购3000吨锑锭。这种被称作“战争金属”的战略物资,直接关乎美军的弹药生产与武器装备。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稀土出口管制新规,首次引入“最小占比”和“直接产品”规则,实现对稀土全产业链的精准管控。仅仅五天后,美国国防后勤局就抛出采购大单:除2.45亿美元的锑锭外,还计划投入5亿美元采购钴。
这一急一缓之间,尽显美国在关键矿产资源上的战略焦虑。
锑之所以被称为“战争金属”,是因为它直接用于穿甲弹、核武器和夜视仪制造。更关键的是,美国本土并无锑矿,超八成的需求依赖进口,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
分析师们普遍认为,五角大楼想在短期内获得3000吨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采购量已超出美国的年产量和进口量,暴露了美国供应链的脆弱性。
中国在关键矿产资源上的优势并非偶然。数据显示,中国掌控着全球约70%的稀土开采、90%的分离与加工。在锑资源方面,中国更是掌握着全球约一半的产量和71%的冶炼份额。
美国的应对之策是联合盟友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但现实很残酷:新建一个锑矿需3到5年才能投产,而中国的产业优势是几十年积累的成果。
这场围绕关键矿产的较量,已超越普通的贸易争端。中国凭借完善的产业链和技术优势,正在全球资源格局中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五角大楼10亿美元的紧急采购,表面上是为补充库存,从更深层次看,是美国试图摆脱对中国依赖的无奈之举。但当供应链命脉掌握在他人手中时,再多的美元也难解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