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美两国在全球贸易舞台上展开了正面较量。当天,美国正式对中国的船舶、航运和物流行业启动了301调查,并立即生效。中国交通运输部则迅速作出反应,宣布对所有美国相关船只征收“特别港务费”。这一举措引发外界关注,并被称为“港口对撞”,但更像是中美在全球贸易博弈中的新拐点。
301调查始于2024年4月,调查的焦点集中在中国的海事产业链。美国提出的理由依旧是熟悉的“国家安全”、“不公平补贴”和“产能过剩”等老调。虽然这些理由听起来很有说服力,但现实却是,美国的造船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经不到1%,而中国占据了将近40%的份额。美国试图用一个几乎已经退出全球市场的产业来构建制裁逻辑,这让外界难以理解,也显得不那么可信。
更关键的是,301调查工具自2018年以来多次被美国用于对欧盟、日本、越南等经济体进行调查,但这些国家的反应都相当强烈。2022年,世界贸易组织(WTO)裁定,美国的301调查绕过了多边贸易规则,对全球市场造成了不小的溢出效应。因此,很多人认为,美国再次使用301调查,背后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动机,而非真实的贸易公平问题。
中国商务部对此迅速作出回应,明确指出,美国的行为不仅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也违背了中美已签署的《海运协定》。中方的态度非常明确:如果你想打,我们奉陪;如果你愿意谈,我们的大门始终为你敞开。
然而,这一次,中国不仅仅是口头回应。交通运输部同时宣布,从10月14日起,所有美国建造、注册或拥有超过25%资本的船舶,将被征收“特别港务费”。该收费标准很具体:每艘船根据净吨位计算,初期每吨收费400元,未来三年内逐步提高至1120元。每艘船每年最多会被征收五次,首次靠港就开始计费。即使船只经过多个港口,也只在第一个港口被收取费用。根据彭博社的数据显示,一艘巨型油轮在中国仅靠港一次,就需要支付620万美元,相当于约4422万元人民币。
这一举措并非空口号,而是经过精心计算的实际政策。业内人士估算,仅“特别港务费”一项,预计每年将影响超过350艘美国背景船舶的靠港计划,迫使一些美国企业转向东南亚或中东港口。一些新加坡的港务代理公司甚至已在9月开始接到来自美国的咨询,准备寻找方法避开中国的港务新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举措并非无根无据。中国的政策依据包括《国家安全法》、《反外国制裁法》以及《国际海运条例》,这些法律和政策为这次反击提供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与此同时,美国也作出了反应。10月1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将自11月9日起,对来自中国的港口起重设备、装卸设施等大型港口设备加征100%的关税。这一举动显然不是巧合,而是有意与中国的“港务费”政策形成对比,开始从“船只”延伸到“设备”层面。
美国的目标显而易见:通过这种方式,华盛顿希望将中国排除在北美港口系统的核心设备供应链之外,为本土制造商争取市场份额。然而,问题在于,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产能严重不足。例如,2024年,美国国内几乎没有生产岸桥吊机,所有设备都依赖进口。
此外,贸易战的波及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中美之间。早前,中国对加拿大进口的油菜种子加征了75.8%的反倾销保证金。背后的原因是加拿大与美国一起对中国电动车和新能源产品设限。因此,中国进行了反制措施,使得加拿大的油菜出口大幅下降。今年上半年,加拿大对华油菜出口额从37亿加元降至不到10亿加元。马尼托巴省的省长和市长联合向总理提出请求,希望取消这项关税。加拿大外长阿南德的访华,也是因应这一压力而进行的。
此外,中国商务部还罕见地对韩国企业进行了点名批评,指责韩华集团的五家美国子公司参与了美方的301调查,并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交了关于中国补贴的报告。中方因此宣布将对这些公司采取“针对性贸易限制”,这也是中国首次对“站队者”采取措施。
这些事件让“港口战”背后的博弈更加复杂。这不仅仅是中美之间的船舶争端,更是全球供应链、制造业和国际规则的再调整。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斗争不仅仅是关税与费用的较量,背后是两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重新定位的较量。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4日,中国外交部还宣布了三场高官来访的消息: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瑞典外长斯蒂纳·加德、以及加拿大外长阿南德即将访问中国。这一系列访问安排在同一时间,显示出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法国试图与中国重启战略沟通,瑞典希望通过新能源合作走出“去风险”的困境,加拿大则在油菜和电动车问题上寻求解决方案。
这些外交访问的时间安排并非巧合。中国通过这种方式向世界传递出明确的信息:在全球化日益紧张的今天,中国仍欢迎合作,但不会在压力面前低头。中美之间的港口博弈,既是贸易手段的较量,更是规则和未来方向的深刻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