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马云,人们往往会想到他的“狂”,但在金一南看来,这份“狂”恰恰是马云逆袭人生的关键。
回顾马云早年的创业之路,他的与众不同、敢想敢做,几乎和我国传统企业家的形象完全相反。
金一南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谈到马云,认为马云的“狂”不是缺点,而是中国企业家最需要的品质之一。
金一南回忆,2018年,他应邀为阿里巴巴高管做了一场讲座。那次讲座地点并不在北京、杭州这样的大城市,而是马云坚持要选在福建古田,重温历史的现场。
阿里巴巴高管们分两批前往,学习古田会议精神,整个团队在会议结束后还讨论到凌晨四点半。
金一南深刻感受到,这是一支极具战斗力的团队,他们不仅关注企业管理,更不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正是这种对经验的重视,让阿里巴巴的团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其实,马云的创业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质疑和嘲笑。1999年,马云带着18个人来到北京创业,那一年大家还不明白“电商”是什么意思。
金一南记得很清楚,那时的阿里巴巴团队成员穿着稀奇古怪,合影姿势也很随意。
外界看他们,觉得这群人不像干大事的料,甚至有商务部门的人直接拒绝了他们的合作请求。可就是这群被看低的创业者,硬生生把阿里巴巴做成了世界级公司。
马云的个人经历同样充满波折。高考三次才考上浙江师专,后来通过努力升本到了浙江师范学院。
毕业后,他做过老师、导游,也在义乌做过服装生意,甚至带着货物跑到法国,但都没什么成果。
马云还曾应聘肯德基,二十四人里只有他被拒,考协警时五人中也只有他没被录取。
金一南笑言,马云当时的长相和气质,连当协警都没人看好。可马云偏偏就有这股不服输的劲头,不管外人怎么看,他始终相信自己的路会越走越宽。
2001年,金一南在深圳遇到一位企业副总,讲起当年在瑞士达沃斯论坛的趣事。
那时马云还没有名气,分论坛报名冷场,是我国驻外使馆动员留学生和企业家才勉强凑了点人气。
马云见人就发名片,热情邀请大家到阿里巴巴投资、就业。但大多数人拿完名片转身就扔了。
论坛结束后,大家议论纷纷,说马云口才太好、气势太大、长相太普通,甚至有人觉得他“像骗子”。
马云在台上动辄谈论上亿美元的项目,台下的人都觉得他“吹牛不打草稿”。但金一南认为,正是因为有这种“狂”,马云才有了后来颠覆行业的勇气。
马云最难的时候曾经去延安闭门思考,从历史中找力量。金一南印象深刻,马云常用毛泽东在窑洞里的故事激励自己和团队,坚信只要方向对、精神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阿里巴巴后来每逢重大决策,都会组织高管团队学习历史经验,吸收团队智慧。金一南评价,这种不断学习、敢于自省的能力,是阿里巴巴成功的重要原因。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后,马云成为第一位与新总统会面的我国企业家。在会面上,他承诺将在美国创造一百万个就业岗位。
这份承诺让美国总统非常高兴,甚至比其他国际商业巨头的承诺都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金一南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马云为美国带来了就业机会,但阿里巴巴模式也让不少美国实体店倒闭,间接导致部分行业岗位流失。
不过不可否认,马云的胆识和眼界,让世界见识了中国企业家的自信和格局。
金一南总结,马云的成功不是偶然。我国企业家普遍太内敛、太温和,关键时刻需要一点“狂”,需要敢冲、敢想、敢拼。
阿里巴巴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凝聚力和不断学习。每次遇到困难,马云和团队都能从历史和现实中找到方法,咬牙坚持,不断突破。
马云的故事告诉世人,一个人的起点和外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不服输的劲头和敢于梦想的勇气。
被人嘲笑没关系,只要心里有信念,路总会越来越宽。阿里巴巴的成功,是“狂”与坚韧的结晶,也是中国企业家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金一南认为,马云的经历和精神,为无数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