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6日电 (廖桂华)当人工智能“走”进基层诊室,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在西充,AI全科辅助诊疗系统为医生“出谋划策”,智能语音外呼系统让健康服务“主动敲门”,病历质量监控系统给基层诊疗“划红线”,传染病防控预警系统为公共卫生“守大门”……如今,各基层医疗机构正从“经验主导”迈向“数据驱动”,实现从“人治”到“智治”的全新跨越。
近年来,西充县依托“数字西充·城市超脑”项目,全面推进智慧医疗建设,拓展多元应用场景,构建人机耦合的新型基层诊疗模式,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交出了一份“技术赋能医疗,服务温暖民心”的亮眼答卷。
数字赋能 基层诊疗更精准
15日,在“数字西充·城市超脑”指挥中心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全县智慧医疗机构分布、系统应用及数据分析等信息便清晰呈现在大屏幕上。
“数字西充·城市超脑”指挥中心。廖桂华 摄
“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接入智慧医疗系统,形成人机耦合的新型基层诊疗模式。”西充县卫健局党组成员、基层财务指导中心主任冯碧介绍,2022年11月以来,该县以“数字西充·城市超脑”项目为契机,聚焦基层医疗痛点,将AI技术与基层HIS系统、公卫系统深度融合,建成覆盖诊疗全流程的智慧平台,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注入智能力量。
“书写病历、用药环节都有AI辅助审核,实时帮我们把关,就像身边多了位‘医疗助手’。”该县城北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杨勇深有感触,“临床中同症异病的情况很常见,有了AI全科辅助诊疗系统的提示,我们能更理性、客观地判断病情,大大降低漏诊、误诊概率。”
“面对患者主诉,我们只需轻点屏幕,AI系统就能瞬间弹出疑似诊断、用药建议和病历书写提示。”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主治医师黄海秋介绍,该系统针对常见病种设计了结构化问诊流程,还能实时给处方“挑错”,既为经验不足的医生“搭梯子”,也给诊疗行为“上规矩”。
数据显示,AI全科辅助诊疗系统自2023年5月上线以来,已协助该县基层医生修正诊断5517次,对135.1万次处方进行合理用药质检,助力医生开展医学知识检索学习7640余次。同时,智医助理系统通过结构化问诊及勾选功能,简化病历书写流程,自动提示不规范之处,已协助基层医生完成门诊电子病历114.3万份,提供AI辅助1010.7万次。如今,全县基层电子病历书写率从87%跃升至99.26%,规范率从47.5%提升至81.39%,诊疗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
“我们每月印发‘智慧医疗运行报告’,重点通报电子病历规范率、合理用药等核心指标,发现问题立即整改。”该县卫健局医政股股长何志强表示,西充县通过“数据说话+实地督导”的双重举措,确保智慧医疗不走过场,真正转化为群众的就医获得感。
数据提速 医疗服务更高效
“以前通知老年人体检,四五个人打一周电话都未必能完成;现在有了智能语音外呼系统,花几分钟在电脑上操作几下就能搞定,太方便了!”西充县城北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医生李强的感叹,道出了智慧医疗带来的效率变革。
李强口中的智能语音外呼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随访模式。工作人员只需导入居民信息,自定义通知内容、设定呼叫时间,系统就能自动完成语音呼叫、短信发送,还能识别语音生成文字问答记录,对未接通号码按停机、通话中、空号等分类统计,方便公卫人员及时更新居民档案。
西充县城北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正在查看智能语音外呼系统后台数据。廖桂华 摄
借助定制化程序,该系统将预防接种通知、慢病随访、健康宣教等工作从“人工挨个打电话”升级为“智能批量直达”,让医护人员从繁杂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为患者提供面对面的优质服务。自2023年5月以来,该系统累计服务85.9万人次,其中语音外呼42.1万余人次、发送短信43.8万条,推动公共卫生服务效率提升3倍以上。
如果说智能语音外呼系统通过数据“跑腿”让健康服务“跑在前”,那么同期上线的传染病防控预警系统,则通过数据“站岗”让传染病防控“快一步”。
据介绍,该系统不仅能对确诊传染病患者信息自动触发上报,还能通过症候群模型,关联就诊患者的主诉、现病史、诊断等数据,实现自动监测、自动预警。疾控人员接到预警后,可及时开展评估与处置,有效防范症候群疾病大面积扩散。自上线至今,系统已监测风险病历28.2万份,发出预警796次,成功在早期识别麻疹4例、肝吸虫病1例,为全县传染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预警响应速度从‘按天算’变成‘按小时算’,系统就像敏锐的‘哨兵’,筑牢了防控第一道防线。”冯碧表示,下一步,西充将把监测哨点延伸至校医室、个体诊所,构建“医院+学校+诊所”的全域监测网,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