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的低迷浪潮近年来席卷而来,各国市场普遍遭遇消费需求疲软的严峻挑战,中国也未能幸免,出口业务受到显著影响。在此背景下,投资被寄予厚望,而其中占比最大的基础建设投资,尽管规模庞大,却面临着回报率低和债务持续膨胀的双重困境。长远来看,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的驱动力必然回归到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上来。只有当消费需求的引擎强劲发动,中国经济才能迈向更加健康、稳健的增长轨道。
然而,自去年疫情管控放开以来,居民的消费热情似乎并未如预期般高涨,消费需求始终笼罩在一层萎缩的阴影之下。即便有所消费,也多集中于餐饮、旅游等相对基础的领域。对于汽车、奢侈品、房产等中高端消费品类,需求表现依旧疲软,甚至呈现下滑态pyrim。
与此同时,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中国居民的银行存款却在持续攀升,人们普遍倾向于将财富存入银行,寻求安全感。这不禁引发了一种观点:是否可以通过将银行存款利率降至零,从而“逼迫”居民将沉睡的存款释放出来,进而有效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我们认为,国内消费需求持续低迷的根本原因,并非在于资金的“锁住”,而是存在四个亟待解决的深层“症结”。只要这些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疏解,即使银行的存款利率归零,居民们依然可能选择按兵不动,对消费持观望态度。因此,真正激活国内消费市场,关键在于对症下药,解决这四大难题,让老百姓既有钱消费,也敢于消费。
首当其冲的挑战是:收入的增长幅度难以企及物价的上涨速度。
近些年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确实有所提升。然而,这种增长与生活必需品价格的飞涨相比,显得略显滞后。蔬菜、生活用纸、食用油、房租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商品价格持续居高不下,无形中推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使其难以回落。更何况,医疗、子女教育、人情往来等刚性支出也呈不断攀升之势。在收入增幅有限而各项开支却日益增长的双重压力下,许多家庭并非缺乏消费意愿,而是实际的消费能力受到了显著制约。
其次,高企的房价如同沉重的枷锁,严重抑制了消费需求的释放。
尽管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低迷态势,但各地房价依然居高不下。即便是在二三线城市,购置一套90平方米左右的商品房,也至少需要150万元以上的资金。这意味着,国内居民不仅要倾尽多年的积蓄,还需将相当一部分月收入用于偿还房贷,所剩余的可支配收入仅够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开销。显然,过高的房价已经严重侵蚀了居民的消费潜能。若房价能回归到一个更为理性的区间,居民的消费能力无疑将得到大幅释放。
再者,老百姓心中顾虑重重,缺乏安全感,这使得他们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
当前,许多居民热衷于将资金存入银行,其主要目的是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失业、疾病、养老以及子女教育等不确定性支出。试想,若所有收入都用于即时消费,一旦上述情况发生,又该如何应对?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即使银行存款利率降至零,他们依然会选择将钱存放在银行,作为家庭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而非贸然将其用于消费或投资。
最后,社会贫富差距的日益悬殊,也加剧了国内消费需求的低迷。
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拉大。少数掌握大量财富的群体,其消费需求早已得到极大满足,甚至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不再是拉动消费的主力。而占据人口多数的群体,并非缺乏消费意愿,而是客观的消费能力受限。正如知名企业家曹德旺所言,中国真正具备较强消费能力的人群大约只有2亿,而面临消费能力瓶颈的则有12亿之众。招商银行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仅2%的储户持有80%的存款,而剩余98%的储户仅拥有20%的存款。显而易见,巨大的贫富差距,已成为导致国内消费需求持续低迷的又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