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十如工厂、服装的退潮、风格的流变与情绪消费的崛起等 #冷芸时尚圈周报#250
创始人
2025-10-13 02:19:59
0

溢达工厂:当可持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前言:走进溢达集团在桂林的“十如工厂”,仿佛进入一座可持续的理想园。这里没有冰冷的流水线,取而代之的是阳光、绿植与安静的生产节奏。从节能建筑、雨水回收系统到员工健康餐饮,每个细节都体现出对人和环境的体贴与尊重。环保不再是口号,而是一种自然流露的企业气质。这样的制造方式,也许正预示着未来中国制造的新方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冷芸-上海-群主:

受溢达邀请,今天来桂林见证了一家优秀的ESG实践者,溢达集团在桂林的十如工厂,看完后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

我很早就知道溢达集团,但也只是知道他们是大厂老厂。今天目睹真容,心中很多感慨。

今天我们参访的是他们在桂林的一家工厂,这里主要做纺纱和成衣。

这家工厂今年刚被评定为零碳园区。我们来看看他们具体怎么实践ESG的?

1、工厂由四部分组成。纱线厂、成衣厂、香山园(植物染色工作坊),和办公区+餐厅。

2、为了鼓励同事之间彼此多串门面对面沟通,不设置固定工位。

3、园区内部分电能由太阳能提供。

4、为了节能,不让屋内太热,所有玻璃采用低辐射玻璃。

5、重视回收材料,比如纺纱用的纱筒、装修用过的钢管都会回收再用作装修或者装饰材料。

6、面料全部采用植物染,我也问了掉色问题,他们掉色问题也还没完全解决,但已经改善不少。

7、溢达有自己的Rfid技术。作为供应商,他们的Rfid可以跟踪采集碳排放数据。这个为甲方节省了溯源成本。

8、自己研发玉米植物基材料,包装袋都是自己研发的回收。

9、不仅仅包装回收,连染料中的一些化学成分也可以回收,比如染色盐回收。

10、智能纺纱工厂年产纱线6000吨,但3班倒只要100个工人。也就是每个班次只要30+工人,效率很高。

11、溢达1995年就开始在新疆建厂,当时很多甲方还在用白条赊账,溢达去了直接现金交易,极大改善了当时棉农的现金往来状况。

12、溢达也已经掌握了无水印染技术。

13、自有品牌十如仕,全部采用新疆长绒棉、无水印染技术且面料能防泼水。

以上属于硬件条件。但看一家企业好不好,重点还是看他们如何对待员工。

14、企业内部有餐饮app,餐食由营养师特别搭配,总体强调少糖少油少盐。有的喜欢重口味的员工可能会觉得不好吃。所以公司又专门配了辣酱调料,各取所需。

15、公司有健康达人比赛,订餐app会关联个人健康体检报告。如果体检显示BMI不达标,会提醒饮食控制。也经常组织员工体育比赛。

16、为了避免食物浪费,所有员工需要提前预约餐饮,食堂定量制作。

17、以下这个细节则特别彰显企业的管理文化。我们注意到食堂的桌子和凳子都是浅色的,凳子是白色的。从运营角度,浅色不耐脏,会提高保洁成本。但溢达管理层则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如果员工真的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每个人都应该吃好饭把桌子和凳子整理干净(好像自己家那样)。

这个和企业运营成本无关,而是培养员工的职业修养。所以食堂白色凳子用了多年,依然还是白的。整个工厂1500名员工,保洁人数只有个位数。保洁只照顾公共区域比如地面,其他都是要每个员工自己维护。

18、溢达给员工选的宿舍楼理念也很人文。他们没有像很多大厂那样把宿舍建立在厂区,便于员工上下班。而是在城市小区购买商品楼。

原因是在城市社区,员工可以一样有家的感觉。且无论员工级别,住的都是一样的标准公寓。并且一人一间,没有上下铺或者几人挤一个房间。

一家好公司背后都是有一个知行合一的好老板。这样的企业,员工也都很高忠诚度。里面很多从大学毕业就在里面做事多年的老员工。

(下图请左右滑动)

·

(图片来源:芸友提供)

Cathy-上海-商企:

谢谢冷芸老师的分享,如此有温度的企业文化,让我想到了胖东来。

Kevin Yu-上海-IP商业美学:

感谢老师分享,很棒的企业文化,值得学习。

Poi-上海-设计:

太厉害了,改变了我对中国企业的看法,以及我对环保的看法,之前一直觉得这是个营销噱头。

小结:真正的可持续,并非“秀环保”,而是让环保融入每一个经营环节。当企业开始尊重环境与员工时,效率、创新与品牌力便成为自然的结果。溢达工厂的实践,让人看到一种更柔性的商业力量——它既理性又温度兼具,也让“理想主义”变得触手可及。

服装退潮后,什么在崛起?

前言:今年的上海showroom变化明显:服装品牌几乎被“清空”,取而代之的是密集陈列的配饰品牌:珠宝、帽子、袜子、鞋子、小皮件成为主角。这正是“口红效应”的现实投射:在经济承压期,小而精、低客单价却能带来愉悦感的商品,反而最具吸引力。无印良品业绩上涨近20%,靠的正是调整结构、聚焦小物件的策略。当服装行业整体进入寒潮,品牌又该如何度过?showroom的转变,或许正给出了一些答案。

冷芸-上海-群主:

大家去看上海的showroom了吗?

我去看了下showroom,服装品类几乎被全线抛弃了,配饰(珠宝、袜子、帽子、头饰、鞋子等)品类比重大大增加。

这个是口红效应的典型特征。经济下行期,价格便宜又能带来生活品质改善的小物件反而卖得更好!

无印良品今年业绩上涨了近20%!原因是他们减少了服装和家居大品类占比,当下百分之七八十品类是小物件,就和名创优品的品类结构很接近了。

所以服装品牌如何度过这个困难期?

其中一个策略是加大配饰占比。这个只是帮助品牌和顾客保持粘性的一个战术。待经济进入上行期后,可以再恢复做大品类。

另外,避免跟风做爆款。跟风做爆款只有一个结局就是卷价格。卷到没毛利,也就是关门的那一天。所以这个时候坚守自己的设计基因反而更为重要了!

各位在展会的同行有什么新观察?

(下图请左右滑动)

·

(图片来源:芸友提供)

being-上海-6群副群主:

配饰比例还蛮多的,showroom也增加了一些配饰品类的品牌。

颜美丽-广州-美丽说皮革主理人:

冷芸老师第一张图是一个意大利品牌,确实很多的配饰,很多给予情绪价值的小物品。国外的很多品牌都在往国内来开拓市场,国内的又想往国外走,很像《围城》里的故事情节,原本西岸的两个馆到现在的一个馆,我问了很多参展者都说人少了很多,时间上跟巴黎时装周时间相撞了2天,所以也会有一些影响。

更多的是消费降级和经济的影响,我了解到很多大的箱包品牌都选择不参加了,很多人自己做新媒体的渠道,觉得比参展的效果更直接。也是我从不同声音中和自己的感受总结出来的。

Sophy-上海-四群副群主:

前几天我们线下活动的时候,@being-上海-初创品牌管理也说到了这个情况,企业推广渠道多了,没必要等到展会的时候来招揽生意了。

being-上海-6群副群主:

对的,展会的生意模式不再权威了~当下市场需要品牌更多的去思考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路径做生意,自媒体时代,给了很多品牌被知道的机会~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走展会的传统方式。

冷芸-上海-群主:

showroom其实十多年前在欧洲就开始走向衰落了。国内因为之前没做过这个模式,但从长远来说,showroom模式本身就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新消费需求(D2C模式,社交媒体时代、AI时代)。

2016年,我的朋友想和我一起投资做showroom,我就否定了这个项目。一个商业模式,一眼看得到尽头,就没有做的价值了。

being-上海-6群副群主:

确实,投资首先要看商业模式。

小结:这次展会让人看到,市场真的在变。服装品牌不再一味追求大品类,而是开始用小配饰、小物件去留住顾客。展会热度下降,自媒体成了新的展示窗口。大家都在找更适合自己的路,也许“少一点、慢一点”,反而能走得更远。

风格是标签,还是语言?

前言:Jonathan Anderson接手Dior后,一年要完成18个系列,却依然能在不同品牌间自由切换。这让人重新思考——设计师的“风格”,到底是约束,还是一种语言?也许,真正的能力不是坚持一种风格,而是能在不同语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让我们一起看看芸友的思考吧!

Sophy-上海-四群副群主:

Jonathan Anderson全面接管Dior后,每年需为Dior产出4个女装、4个男装与2个高定系列,总计10个系列;他的自有品牌每年推出6个系列,再加上与优衣库的2个联名系列,全年累计高达18个系列。这样的产量在时尚界实属罕见。(以上内容源自一行一线)

我想问大家一个关于风格调整与适应的话题,群里做设计的小伙伴有没有遇到一些品牌在招聘设计师的时候 看了设计师作品就会武断的做个判断说做的风格跟公司品牌风格不一致,但看到 Anderson 能在不同品牌、不同语境下灵活切换风格,是不是也说明:“风格”其实可以是一种语言,而非牢笼?是不是会改变对设计师的风格固化的看法?

做设计的芸友们你们会有风格偏向吗?或者你觉得一旦形成风格之后,就很难跳脱出来?还是Anderson是极少数的特例?可以同时做不同风格的系列?欢迎讨论

Green-时装- PR:

会很明显的看见他的自身DNA,女装线优雅淑女的Dior似乎变得灵动年轻了起来。

Sophy-上海-四群副群主:

确实多了点俏皮感~

Midori-上海-设计师:

招聘设计师,还是要看作品集风格的,大部分设计师会存在对某几种风格的偏好的,而完全无法理解另一种风格的情况。

Sophy-上海-四群副群主:

大家会有不同的感受吗?

Moumoulv-广州-服装设计:

因为需要磨合的时间长成本高,所以才会考虑做过同类风格品牌的,一般公司都如此。

不同风格,还能给你实验的公司,除非是看重你比较有经验或设计能力的或感觉的……但是不管如何,实验年轻人的机会多一些,因为成本也低,大不了半个月一个月试用期,甚至几天就看得出来基础。

Sophy-上海-四群副群主:

嗯呢,风格契合对双方来说是个合理的选择。

Moumoulv-广州-服装设计:

其实很多设计都觉得自己可以做不同风格,也是那句话看平台,认可你的什么都行。

李轩-天津-形象力美学:

迪奥的风格确实从成熟优雅转向越来越年轻灵动感强了,这和主体消费者年轻化有关,不管设计师的风格偏向如何,主题思路还是要和市场结合。

在设计师的创意灵感和市场接受度中间,找到一条和谐、平衡之道,我想这是所有做自有品牌最有挑战的地方。

Sophy-上海-四群副群主:

很认同。

小结:大家的观点很有启发——多数设计师确实会有自己的偏好,也有适应不同品牌调性的挑战。品牌在招聘时追求契合度,而设计师则希望保持创作空间。也许,真正成熟的设计师不是只有“固定风格”,而是能在不同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语气”。

当童话遇上潮玩:泡泡玛特反超迪士尼

前言:泡泡玛特的营收居然超过了迪士尼!这场“成年人玩具”与“童年梦想”的对比挺有意思的。一个靠视觉IP,一个靠故事叙事,到底谁更能打动人?一起来看看吧~

being-上海-6群副群主:

销售超过迪士尼2025年上半年,泡泡玛特以138.8亿元的营收首次超过了迪士尼消费品部的138.6亿元!

(图片来源:芸友提供)

Vanessa-东京-商企:

国内销售额是吗?

being-上海-6群副群主:

全部营收。

Vanessa-东京-商企:

泡泡玛特还卖这么好!

花花-深圳-品牌策划:

Labubu今年这么火,哭娃现在也开始起来了。

being-上海-6群副群主:

迪士尼是靠讲故事获得忠实用户进而获得销售,POP MART则以视觉IP,销售成年人的玩具~大家可以分别看下两个品牌的增长策略差异~

(图片来源:芸友提供)

Vanessa-东京-商企:

泡泡玛特只卖玩具品种有限,这营业额很了不起了!

being-上海-6群副群主:

大家是看好迪士尼的未来还是POP MART的?

Vanessa-东京-商企:

迪士尼卖的品种很多,迪士尼都多少年的企业了。

Jasmine-广州-跨境电商:

哈哈哈,确实没有可比性。

Vanessa-东京-商企:

泡泡玛特能挺个十年二十年吗?

Jasmine-广州-跨境电商:

我感觉,这段时间都没人提及了。

Vanessa-东京-商企:

迪士尼业务的广度深度,有人知道迪士尼+吗?就是和网飞一样的。

being-上海-6群副群主:

可以展开说说。

Vanessa-东京-商企:

「迪士尼+」(Disney+,读作Disney Plus)是迪士尼公司推出的线上影音串流服务平台,类似于Netflix 或Amazon Prime Video。

它于 2019 年上线,目前在全球许多国家(包括日本、中国香港、台湾、美国、欧洲等地)都可以使用。

being-上海-6群副群主:

那对于迪士尼的资深用户来说吸引力很大,其内容的深度确实也是目前POP MART纯视觉带来的情绪价值所不能替代的。

小结:泡泡玛特的流行不只是消费,而是一种情绪出口;迪士尼也不只是情怀,而是文化符号的延续。情绪和故事都在变形,但它们共同描绘出当下年轻人最真实的精神需求。

*以上观点均代表网友个人观点。

不代表本社群与冷芸个人观点。

编辑/排版:李旭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A股有色金属板块冲高 每经AI快讯,有色金属板块冲高,中色股份、豫光金铅涨逾6%,西部材料、洛阳钼业、湖南黄金等涨幅居前。...
小红书矩阵号申请攻略:详细步骤... 小红书矩阵号申请全攻略 作为国内知名生活方式分享平台,小红书已成为品牌和个人扩大影响力的关键渠道。想...
原创 2... 2024年,全国各大城市的GDP榜单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经济画卷,缓缓展开在世人面前,其中温州的异军突...
字节跳动 - 张一鸣的创业故事 张一鸣,一个80后的“技术宅”,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赫赫有名,作为字节跳动的创始人,他带领公司从一款新...
原创 银... 2025年银行迎来了新的一项变革,瞬间感觉到温暖了许多! 针对60岁及以上的老人提供了贴心的服务! ...
为什么许多小微企业选择助贷平台...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面临资金周转的问题,尤其是当银行贷款因信用记录不佳、缺乏担保或其它原...
贷款到账后,结果以“不是本人意... 明明都签了居间合同,贷款也帮客户拿到了,到收贷款中介费时,客户却以“《贷款居间合同》不是本人签署、协...
小红书账号如何更改领域?详细步... 如何调整小红书账号领域方向 在小红书运营过程中,许多创作者会遇到内容方向与个人定位不符的情况,及时调...
岭南控股(000524)202... 原标题:岭南控股(000524)2023年年报简析: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双增长,应收账款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