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王彤旭)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成就。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销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积约50亿平方米;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
“住建部将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把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一件一件抓出成效,努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住房城乡建设力量。”倪虹说。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繁阳镇,工人正在对一老旧小区居民楼墙面进行施工作业。(图片由CNSPHOTO提供)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
当前,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开展城市更新,有助于存量提质增效、激活内需,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
“十四五”期间,我国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成绩斐然: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2387个,建设筹集安置住房230多万套;启动城市危旧房改造17.5万套(间);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4000多万户,惠及1.1亿居民;改造老旧街区6500多个、老旧厂区700多个。
数据显示,仅2024年,我国实施城市更新项目就达6万余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以较早开展城市更新的广东为例,“十四五”时期,广东累计推进城市更新项目1.75万个,带动投资超过2.5万亿元。
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2025年,城市更新工作进一步提速。
对于城市更新的主要任务,《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8项任务,包括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开展完整社区建设,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等。
今年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今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
当前,城市更新工作已从前期试点探索、大范围铺开迈入以质效为导向的新周期。同时,城市更新行动也将继续扩围。6月4日,财政部公示2025年城市更新行动评审结果,北京、天津、唐山、包头、大连、哈尔滨、苏州、温州、芜湖、厦门、济南、郑州、宜昌、长沙、广州、海口、宜宾、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20个城市入围。
根据公开信息,未来几年,中央财政计划补助超过200亿元,支持上述20个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的短板弱项。
展望后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指出,做好城市更新工作,关键是城市要落实好主体责任,构建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分级落实的工作格局。要扎实开展城市体检评估,编制城市更新规划,分轻重缓急谋划好城市更新项目。统筹政策和资金,加强组织保障,推动各项任务尽快落地见效,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决策部署,是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十四五”期间,“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为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一方面,针对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形成保障和市场两个体系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供应格局;另一方面,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培育市场化、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提高行业监管和服务能力,依法维护租赁双方合法权益。自今年9月15日起,《住房租赁条例》正式实施。
房地产市场能否平稳健康发展,根本上取决于“人、房、地、钱”四类要素资源的配置效果。在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方面,各地以编制和实施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为抓手,根据人口变化确定住房需求,科学安排土地供应、引导配置金融资源,即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结构合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指出,去年和今年,各地已经编制实施了住房发展年度计划,目前正在积极谋划、科学研判,编制“十五五”住房发展规划。
在改革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销售制度上,在房地产开发方面,项目公司依法行使独立法人权利,企业总部履行投资人责任。项目交付前,严禁投资人违规抽挪项目公司销售、融资等资金,严禁抽逃出资或提前分红。
在房地产项目融资方面,明确一个项目确定一家银行或银团为主办银行,项目开发、建设、销售等资金都存入主办银行,主办银行保证项目公司的合理融资需求。同时,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以城市为单元,实施项目“白名单”制度,目前全国“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金额已经超过7万亿元,有力保障了商品住房项目建设交付。
在商品房销售方面,有力有序推进现房销售,做到“所见即所得”,从根本上防范交付风险。
从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角度出发,为发展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指导各地全链条提升住房标准、设计、材料、建造、运维水平,首先把保障房建成“好房子”。同时,不仅将新房子建成“好房子”,还要将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立足于城市内涵式发展和城市更新大场景,落实好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各项任务,推动形成供应体系健全、要素配置合理、监管制度规范、行业经营稳健的房地产发展新格局,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董建国说。
着力推动“好房子”建设
推进好房子建设,不仅是实现居民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关键,更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途径。
今年以来,“好房子”建设始终是房地产政策体系的核心议题。3月,“好房子”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月,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发布,并于5月1日正式实施,为住房品质建设划定基准线。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目前,多地已陆续出台“好房子”相关政策,推动“好房子”建设落地。
倪虹指出,“好房子”承载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重点推动五项工作,在“十五五”期间,“好房子”会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具体来看,好房子要有好标准。《住宅项目规范》提出了14项提升要求。如在层高要求方面,明确新建住宅建筑层高不低于3米,此前为2.8米;又如在电梯设置方面,要求4层及以上住宅都要加装电梯;再如对楼板的隔音方面,要求降低10个分贝,旨在提高住房品质。
好房子要有好设计。为鼓励设计师下功夫研究住房问题,全国住宅设计大赛于今年开展。据了解,征集方案阶段9月底已全部完成,包括设计院、设计师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均参与其中,旨在为“好房子”建设提供实际可操作的方案。目前,全国范围已申报近2000个方案,其中不仅包括新房子,也包括老房子的更新改造。在要求新房子建成“好房子”的同时,探索老房子如何通过改造向“好房子”靠拢。
好房子要用好建材。在此方面,推动研发适用于“好房子”的新型建材,如绿色材料,建造和装修后不需长期放味;同时,研究绿色建材、智慧安防、全屋智能,通过互联网、传感器等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在“好房子”当中得到应用,提高住房品质。
好房子要有好建造。当前,许多建筑企业、设计单位均为建造“好房子”下足功夫,进行调研。并将居民要求进行梳理,形成操作手册,涵盖16类、262项要点,作为“好房子”建造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参照。据了解,今年11月,北京首钢园将再次举办住宅展和“好房子”展,让居民感受“好房子”样板。
好房子要有好运维。一方面,要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对物业服务实施提升行动,解决好群众有感的“关键小事”,为居民打造更有温度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