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月,市口的烧烤食材店挂起了转让牌子,门口还残留着春节时没卖完的冻鱼丸,街坊们小声议论,生意怎么突然黄了,老板娘点着烟,手指颤抖,一句话没说,店里冷气像没关一样,幽幽地吹。
有人说是市场变天,有人说是社区团购杀到家门口,实际情况远比这更乱,去年刚好有个朋友,凑了亲戚朋友三十万,加盟了同样类型的食材连锁,签合同那天还请了两桌——“开张大吉”,结果半年后,账本上全是红字,最后是靠卖掉那台冷柜才算扳回一口气。
我问过他,为什么要选连锁,明明街上有那么多倒闭的例子,他说因为融资新闻看多了,品牌方说全国八千家,融资三十亿,随便一搜都是“大数据”,觉得靠谱,心里就慌不起来,谁知转头就被割成韭菜。
2025年四月,某融资大会在杭州搞得挺热闹,台上PPT轮番轰炸,什么“新零售”“智能供应链”,资本方笑得特别客气,台下小老板们攥着手机录视频,生怕错过什么风口,没人关心这些项目盈利没,大家只问“还能不能进场”,一场会下来签了多少意向书,全靠后面水军吆喝。
其实连锁这事,表面是大家创业,内核是品牌方批发,加盟商全靠自己扛风险,品牌方只负责发货收钱,那些“免费加盟”的宣传词,背后有多少装修押金、设备折旧,没人愿意算明白,生意不好做,转手费倒是越来越高。
采访过一个北方的水果店老板,她说,2025年一季度,这条街已经换了三波店主,自己坚持下来的秘诀是“不进新品”,每天只卖最便宜的几样,亏得少就是赚,身边没一个同行敢聊“扩店”了,大家都在等行情回暖,结果是等到五月,电商平台搞起了前置仓,水果直接送到家,实体店客流更少。
有人问,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愿意去开店,明知道九死一生,答案可能很简单:失业了,赔偿金到账,还能干嘛,朋友圈里只剩下“创业致富”的广告,舆论场里唱衰的声音太多,谁都觉得自己能成为例外。
2025年六月,禁酒令政策继续收紧,市中心餐馆晚饭时段都成了空城,老板们在后厨打牌,有人趁机把原本售价二十多块的啤酒套餐降价到九块九,还是没人买单,堂食业务直接腰斩,外卖平台开始推预制菜,算法挤压小店,单量越来越少。
有个外卖骑手说,七月初一周接到的烧烤订单比去年同期少了一半,平台补贴也没了,骑手们都爱抢社区食堂的单子,因为量大,送得快,原来的那些烧烤店老板,有的已经转去做团餐,有的干脆去送外卖。
我在现场碰到一家连锁门店的老板娘,问她后悔吗,她说“其实也想过不干了”,可设备押金没退,拆店要赔违约金,干脆再撑几天,看看能不能转出去,生意难做,转让也难,连锁品牌方一句话不管,电话也不接了。
有人说连锁像枷锁,这话不假,2025年的现实是,普通人创业进退两难,资本方只在意下一轮的融资故事,没人会帮你兜底,失败了只能自己扛,开店如同赌博,赌到最后连生活都成了问题。
街头那些换了三次招牌的小店,背后都是一地鸡毛,数据不会骗人——2025年二季度,全国小微餐饮店的闭店率创下新高,官方没公布具体数字,但你只要每天路过同一条街,数数转让广告就能心里有数。
有个老大爷说得直接:现在开店就是“活着比什么都难”,年轻人想靠开店改变命运,最后多半连押金都赔光了。
2025年八月,经济数据出来了,消费还在下滑,GDP增长也不见起色,有人说要等新风口,有人说只要熬过去就有希望,没人能给答案,倒闭的店铺越来越多,想进场的人还在观望。
我问自己,连锁是机会还是陷阱,答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还有没有子弹,敢不敢再赌一次,赌赢了也许能翻身,赌输了只能认命——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