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东海基金高管变动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家成立12年的公募基金公司,今年以来已经发生了两次高管变动。原副总经理宗华俊离任,朱一民接任;董事长杨明也在4月离职,由袁忠接棒。这种频繁的人事变动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市场现象。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东海基金管理规模达284.3亿元,在同业中排名第104位。但令人惊讶的是,其中280.88亿元来自14只债券型基金,占总规模的98.8%。相比之下,权益类产品表现惨淡,9只产品规模不足5000万元。
这种极端的"债强股弱"现象让我陷入思考:为什么一家公募基金会形成如此失衡的产品结构?高管频繁更迭是否与此有关?更重要的是,这种现象对我们理解市场有何启示?
在投资领域,我们常常习惯于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但作为一个使用量化工具十余年的投资者,我深知市场不会简单地重复历史。历史的价值在于让我们以"上帝视角"审视当时的心态和思路。
东海基金的案例让我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机构的转型路径。当时不少机构也是从固定收益产品开始重建投资者信心。但不同的是,那些成功转型的机构最终都实现了产品线的均衡发展。
这张图展示了部分表现抢眼的个股的资金博弈情况。有趣的是,这些个股都曾经历过类似东海基金的转型期——初期可能不被看好,甚至出现调整,但最终都实现了价值重估。
在分析东海基金的案例时,我发现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好标的?很多人习惯于从基本面、消息面等常规角度判断。但如果这些方法真的有效,市场就不会存在如此大的认知差异了。
从我多年的量化分析经验来看,好标的通常有两种形成方式:"抢出来"的和"洗出来"的。
所谓"抢出来"的标的,是指那些被资金争相追逐的品种。就像好东西要靠抢一样,优质标的也会引发资金的激烈博弈。通过量化工具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种现象——我称之为「游资抢筹」。
这张图展示了另一种现象——「震仓洗盘」。蓝色K线代表机构的震仓行为,映射的是「机构库存」数据叠加「空头回补」数据。这种现象往往预示着调整接近尾声。
回到东海基金的案例。该公司权益产品表现不佳可能有多种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多只权益产品跑输基准的表现:
这种现象让我想起一个重要的市场规律:当某个领域出现极端分化时(如98.8%的规模来自债券),往往预示着变盘的可能。
通过量化分析工具观察市场多年后,我总结了几个重要心得: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涉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分析而成。若有任何数据或信息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以便处理。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投资标的或操作策略。市场上任何以本人名义进行的荐股或收费服务均属欺诈行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