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的东欧平原已泛起寒意,乌克兰部分地区气温跌破0℃,一场围绕能源命脉的生死较量正进入白热化。俄军以日均数十枚导弹、上百架无人机的密度轰炸乌克兰电网与天然气设施,乌克兰则用远程无人机直插俄罗斯能源腹地,接连瘫痪其核心炼油厂。当“黑灯夜”与“燃油荒”同时笼罩两国,这个冬天的耐力比拼,本质是民生底线、经济韧性与外部支撑的综合较量。
乌克兰的寒冬考验,首先是“生存能源”的断供危机。俄军10月的两轮大规模袭击,已摧毁乌克兰60%的天然气产能,全境产量减半,从能源自给国沦为进口依赖者。按照乌克兰官方测算,今冬需进口44亿立方米天然气填补缺口,耗资近20亿欧元——这对财政早已枯竭的乌克兰而言,堪称天文数字。更致命的是电力系统的持续失血:11月俄军发动的“千机百弹”突袭中,文尼察州变电站、利沃夫州热电站等关键设施接连被毁,西部电网基本瘫痪,即便是宣称“拦截144个空中目标”的防空系统,也挡不住能源设施的逐个失效。
乌克兰的底气全靠西方输血。欧盟紧急追加1600万欧元援助,用于采购加热器、修复变电站,并承诺通过“乌克兰设施”框架提供500亿欧元长期支持 。但援助的时效性与缺口的紧迫性存在致命错位:乌克兰能源部长赫林丘克坦言,现有防空系统仅能覆盖30%的关键设施,而新一批“爱国者”导弹的交付尚需数月。当基辅居民开始囤积木柴、避难所挤满老人儿童,民生忍耐度正逼近临界点。
俄罗斯看似手握能源王牌,却陷入“炼油危机”的悖论。乌克兰10月一周内五轮精准打击,瘫痪了新雅罗斯拉夫尔、基里希等4座核心炼油厂,叠加此前损失,俄罗斯已蒸发40%-45%的炼油产能。这个昔日能源出口大国,如今国内加油站排起长龙,被迫从中国进口汽油缓解短缺,甚至禁止燃料油出口保内需。更棘手的是财政反噬:成品油出口量较2023年下降9%,而能源收入占俄联邦预算的45%,炼油产能流失直接导致战争经费缩水。
俄罗斯的防线在于“能源纵深”。尽管炼油厂受损严重,但原油开采未受重创,每日仍能向中印出口超300万桶原油,维持基本收入流。国内供暖依赖的天然气产能完好,民众过冬尚无生存之忧,民生压力远小于乌克兰。但其防空体系的疲态已显露无遗:乌克兰无人机能穿透2100公里防线打击秋明炼油厂,暴露了俄广袤领土防御的致命漏洞,而无人机的低成本与高频率,正持续消耗俄军昂贵的防空导弹。
这场博弈的关键变量,在于“外部支撑的可持续性”与“内部韧性的临界点”。乌克兰的命门是西方援助的“断供风险”:欧盟虽承诺长期支持,但匈牙利等国已私下转向土库曼斯坦采购天然气,对乌援助的内部共识正在松动。俄罗斯的软肋是“炼油修复的技术封锁”:西方制裁导致设备备件断供,受损炼油厂平均修复周期长达6个月,产能流失可能持续恶化。
从现实困境看,乌克兰的“扛不住”风险更迫在眉睫。其天然气缺口需11月前完成采购,而欧盟援助资金到位尚需时间;电网设施若再遭两轮大规模袭击,将彻底丧失供暖能力,民众过冬将面临直接生存威胁。俄罗斯虽面临燃油短缺与财政压力,但民生基本盘未破,原油出口的“现金流”仍能支撑战争消耗。
这个寒冬的能源绞杀战,没有真正的赢家。乌克兰在黑灯夜中赌外援续命,俄罗斯在燃油荒中靠原油回血。但从即时生存压力看,依赖外部输血且民生防线已近崩溃的乌克兰,更可能先迎来“扛不住”的时刻。而这场较量的结局,终将由民生温度与援助速度共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