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伙儿老爱吐槽国内油价,说它涨得快跌得慢,简直像个笑话。国际油价一掉,它就装没看见,涨价时候倒追得紧。
可仔细想想,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很多人没搞懂国内油价到底锚定啥,以为就是随心所欲。实际上,这套机制有来头,牵扯国际市场、国家调控和民生平衡。
油价这事儿,很多人觉得国内油价不跟国际同步,涨多跌少。其实,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从2009年就开始逐步完善,核心就是锚定国际原油价格。
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挂靠三种国际原油基准:北海布伦特原油、阿联酋迪拜原油和印尼米纳斯原油。这三种油价的平均变化,直接决定国内汽柴油零售价的调整。
为什么选这三种?因为中国进口原油来源多样,布伦特代表欧洲市场,迪拜是中东的,米纳斯偏亚洲,能覆盖全球主要供需。
国家发改委每天监测这些油价的移动平均值,每10个工作日作为一个调价周期。周期内,如果国际原油均价变化导致国内成品油价变动超过每吨50元,就调整;不到50元,就累加到下个周期,不动。
调价生效在发布日24时,汽柴油分开算,标准品为基础。2013年3月,这套机制进一步完善,把原先22个工作日的周期缩短到10个,取消了4%的幅度限制,让调整更灵敏。
那时候正好徐绍史刚上任发改委主任,他推动这个改革,避免油价太滞后。2016年1月,又加了调控上下限:国际原油高于每桶130美元时,国内油价不提或少提;低于40美元时,不降或少降。
这叫“天花板价”和“地板价”,目的是稳住市场,防暴涨暴跌伤到炼油企业和消费者。地板价定40美元,考虑了国内原油开采成本,大概每桶30多美元,加上税费啥的,低于40就影响产业稳定。
高于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直至130美元按零利润算。税费也占大头,成品油价里增值税、消费税、城建税、教育附加啥的,加起来近一半。
炼油成本和运输费也算进去,但核心还是国际基准。为什么有时国际跌国内不跟?因为窗口期内油价波动,等到调价日可能又回升了,或者幅度没到50元。
加上中国是石油进口大国,依赖度高,战略储备需要,国家得平衡供应安全。成品油定价不是垄断企业说了算,而是发改委统一调控,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执行供应。
利润低迷时,企业亏损,但机制不让随意涨,得按规则来。放到全球看,中国油价不算高,在168国中排62位,相对稳定。
伊朗利比亚那些产油国便宜,但中国进口多,调控窗口让它看起来慢半拍。其实,这套机制保障民生,油价直连老百姓生活,调得太猛容易乱套。国家也得自查透明度,给大家解释清楚,避免猜忌。
机制跑起来后,2025年油价调整挺频繁,全年窗口25个,到8月28日已开17个,格局是六涨七跌四搁浅。1月2日,第一轮上调,汽柴油每吨涨点,具体数据按国际均价算。
接着1月16日,第二轮小幅波动,没调。2月6日,下调150元和145元左右。2月20日,上调200元。3月5日,下调135元汽油和130元柴油。3月19日,大降280元汽油和270元柴油。
4月2日,上调230元汽油和220元柴油。4月17日,下调480元汽油和465元柴油,那次幅度大。5月7日,下调200元。5月21日,上调230元汽油和225元柴油。
6月4日,下调170元。6月18日,没调。7月2日,上调235元汽油和225元柴油。7月16日,下调160元。7月30日,上调180元。
8月13日,窗口8月12日不调,波动没到阈值。8月27日,窗口8月26日下调汽油180元每吨,柴油175元每吨。
到8月28日,国际油价波动运行,美国产量影响全球,中国进口依赖大,机制继续响应。全年汽柴油累计下调330元和315元左右,化工市场也跟油价连动。
油价锚定国际基准,但加了国家调控,保障稳定。不是笑话,是平衡各方。